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股东地位认定及法律责任分析

  在第一层法律关系中,应按照实质主义规则,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的合同规则处理,但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达成的协议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在第二层法律关系中,如果公司成立有效,应按照实质主义规则,确认实际股东具有股东资格。但如果实际股东隐名出资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则应认定其行为无效,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按法律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处理。
  在第三层法律关系中,如果公司成立有效,应按照形式主义规则,认定名义股东对公司外第三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如果公司成立无效,仍应由该名义股东对第三人承担责任。
  (二)名义股东行使股东权利的情形
  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达成协议,名义股东同意实际股东使用其名义在工商登记或股东名册中记载,同时自己代替实际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使股东权利,但名义股东本身没有成为股东的意愿,其行使股东职责的意思表示也是出于实际股东授权。与此同时,公司的其他股东并不知晓该名义股东不是公司的真实股东,其名义背后有真实的持股人。
  这种情况被称为“完全隐名投资”。实际股东完全隐名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他公司投资人不愿意与其共同组建公司;另一方面,可能是被法律禁止投资于公司或持有、买卖公司股票的人,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持有或买卖公司股票受到法律严格限制,但如果以名义股东身份进行买卖,就能逃避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因此,这种隐名投资的情况可能存在极大的目的非法性。
  结合上述分析,该情形应作如下处理:
  在第一层法律关系中,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按照实质主义规则,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的合同规则处理。如果上述合同内容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则应按照无效合同的规定处理。
  在第二层法律关系中,应按照形式主义规则,确认名义股东具有股东身份,承担股东责任。如果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的协议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对于由此给公司和其他股东造成的损失,实际股东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的基础来自于侵权,因为其不仅有侵害的故意,实施了侵害行为,造成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损失,而且其行为与损失的发生也存在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名义股东也有侵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事实,但由于认定了其股东身份,其对公司和其他股东造成的损害,应依据公司法的规定按违约或侵权来解决,而不是只能按照侵权关系处理。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