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来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监控设备的广泛使用和高空摄影等,又给这一新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这样的课题,面对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却很少有可供参考的资料。不仅中文资料缺乏,而且外文资料也缺乏,因为不同国度的学者们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前瞻性的特征--与其说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不如说是对现存问题的关注与对未来解决方案的探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作为沈阳师范学院的兼职教授,与该院法律系的几位教师一起申请了一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并获得批准与资助。本书也可认为是该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在十多年的法学道路上,我深深体会到,任何一点成功都是与长者的提携、朋友的帮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之借鉴分不开的。笔者能够顺利地完成本书,得到了许许多多领导、老师、同事、朋友的热情支持与大力帮助。笔者特别感谢王家福教授、刘海年教授、梁慧星教授、王保树教授、李步云教授、肖贤富教授、魏振瀛教授、王利明教授、吴汉东教授、崔建远教授、张卫平教授,感谢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给予笔者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美国Syracuse 大学法学院 Hilary K. Josephs 教授及旅美华裔律师倪扬先生的大力帮助,他们慷慨地为作者提供了最新的英文资料;特别感谢《法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张广兴先生,他阅读了本书的部分初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特别感谢群众出版社的王健椿编辑,她不仅成功地组织了这一选题,而且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笔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特别感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康长庆庭长,他为笔者提供了有关参考资料和信息。
一如旧言:“以上是本书的计划和写作过程。我欢迎同行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建议和商榷,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引自《中国侵权行为法》后记)
张 新 宝
1996年国庆节谨识于北京东北郊
第二版补记
本书第一版初稿完成于1996年秋天,次年二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后又有几次重印。2002年夏天,责任编辑王健椿女士提议对本书进行全面修改,作为修订版(第二版)出版。一年多来,作者忙于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含理由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侵权的法律调整”等写作工作,未能及时完成本书的修订。2004春节期间,作者有机会专心修订本书,除对原11章做出修改和充实外,重写了第七章,增加了互联网上的隐私权保护,电子邮件的隐私权保护,共同隐私的法律保护以及偷拍、偷录、骚扰与隐私权保护四章。这次修订总结了我国立法、司法解释以及法学研究近8年来在这方面的成果,关注了互联网发展和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问题,也借鉴了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侵权的法律调整” 最终成果《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部分内容。在此,对该项目的合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唐青林帮助收集、整理资料,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