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嗦之前,我还要假仁假义的说个观点。有本书是谈CEO面临的“诱惑”,一个CEO的父亲对他说,这所有的困难中,最难的就是说句话:我错了。
我也首先说下:我错了。
然后补上一句:我们都错了。
一 ,理想。 智慧的秘密不在于给出理想而在给出诱惑(选自《智慧复兴的中国机会》)。理想真有那么重要吗?我在大学涂鸦一首小诗,里面有这么几句:
理想,在青春的枝头
寂寞了很久
直到命运弄儿将她采下
丢在污浊的寒风中
重新找到它
已是一个绚丽的标本了
附着简单的注释:
来源不详
我是很矛盾的,希望一个有着共同理想报复的群体,又知这本是个不合理的假设。名不正则言不顺。理想的说法本身检讨之余,还是要有个大致方向的。真如后现代那样又是摧毁,又是多元化,就是种“无智慧的自由”,终究只能暂时开放我们的心志,而一个没有未来许诺的存在是注定进入不了主流。
我们应该究竟对未来有些什么责任?
蔡元培: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一句话,我认为读书人的理想和价值就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来服务社会。一个不追求知识积累和反思各种现象包括知识本身合法性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的学生已没有那么单纯的目的了,**研究生学院已成了一个考试培训学院了。其实大学生的境况又何尝不是。我想起一个北京籍的大学生如何为首都的高考分数线底争辩了——北京的中学生也不容易,和外地同龄人相比要面对更多的诱惑!一个好不讨巧的说法,那不幸的人们只能直面自己的尴尬了。
理想毕竟也只是为自己服务的,他是动力而不应该成为负担的。有些同学,相比其他很现实的人,似乎更相信自己。如果把自己理想化为“the one”,结果不知道,现在过程中恐怕只能是孤独了。无意间读到泰戈尔的诗,摘录下来:
把理想背负于肩上
低头你能见到的
只是理想的影子
二,学风。这里说学风,不是说大家学习不努力。无论如何,一个司法考试没有通过的人在本专业学习上是没有过多的发言权的。我想说的是,在单纯为求知而学习上,很多同学的确不感冒。
邓正来评述当前中国社会科学有四大弊病:山头主义、知识上的交流不够、读书人不读书、狭隘的专科化倾向(选自《反思与批判-体制中的体制外》)。
的确如此,我们在自身不读书的情况下,还很鄙视那种纯学术上的讨论。学术沙龙本来就不多,反响也不积极。讲座也没多少,结果想听的也没几个,回来还后悔。好不容易借点书看看,就只喜欢翻翻自己的专业,别的学科的动向根本不关心。据我的观察,图书馆就数英语和法律书借的最快了。看来有我们的贡献。
其实我们本来就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背景是我们最大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专长,用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应是最经济的求学之道。很可惜,还是有些人忽视这点。也许他们的理由也有道理,自己的专业都还没学通,那来精力学别的东西,那些都是不务正业。依我感觉,适当的有意识的分心,会让我能用不同的思维来思考法律。当然这些迥异的想法也不是什么真理,可社会科学重要的也不是什么真理(如果有真理),而是事实后解释的方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