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型时期中国法学的提问——评朱苏力教授新作《也许正在发生》
梁剑兵
【关键词】《也许正在发生》;提问;中国法学
【全文】
2004年仲夏,朱苏力教授同时出版了他的两本专著,一本是《道路通向城市》,另一本是《也许正在发生》。前者侧重探讨法律实践问题,而后者则将目光转向了法学这种所谓科学的本身。前者是上卷,后者是下卷。我在阅读并撰写了关于前者的书评之后,[1]顺理成章地和节选性地阅读了后者。再次顺理成章罢,我觉得也应该就我部分性看见的东西继续写些评论性的文字出来,才可以算做是比较完整地做完了一件事情。于是也就有了这些也许不太成熟也不一定正确的评论性文字被写在下面。这些文字将首先向读者介绍该书的框架并做简要的评析,然后仅就该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法学的自给自足问题和语境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或者提问。
一、书的概况与框架性评析
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法律科学研究自身问题的实证性理论专著中的第一部。书籍的内容在我看来似乎有些冗长,共写了将近27万字,但是考虑到作者侧重宏大叙事语境下的框架性思辨,同时又强调依据数据、表格以及微观案例等材料所做的实证分析,颇有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遗韵萦绕,所以,用这么多的文字探讨法学自身的问题也算是大体般配或者说是门当户对了。
书的名称依然是一个隐喻——也许正在发生——既表明了作者固执的写作风格,更表明了苏力教授对于中国法学未来发展流变的那种“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的敏锐触觉,并着重于预先肯定语气下的一种小心翼翼的证明——将中国法学摆脱政治藩篱的痛苦过程概括在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至于目录,共分十个部分,分列如下:一、序和致谢;二、引论;其后是一到八章:第一章,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第二章,法学论文的产出;第三章,法学著作的翻译;第四章,法理的知识谱系及其缺陷;第五章,社会科学与人文底蕴;第六章,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第七章,学术产出的制度问题;最后一个部分是第八章,语境论。
该书的主体内容被作者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第一编包括一到四章,以“法学研究”命名,概括了中国法学的发展和现状,包括法学知识类型的转变、地域分布和学科现状、学术产出、学术翻译以及法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第二编包括了五、六、七三章,命名为“学术环境”,作者在这一板块主要探讨了中国法学身后的总体性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环境问题,并将这种总体性问题肢解为三个相对具体的问题,其写作意图是想要探寻被“嵌”入整个学术制度背景中的法学学科的弱点和欠缺。而第八章则孤零零地被作者以附录的方式单列为一编,包含了作者对法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企图从符号学的意义上找到一种迥然不同的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新分析工具的求索。我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求索实际上被作者强调成了全书的大前提。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用作者本人的文字为证:“(请读者)把这一附录视做导论,而其余各编则是对你的方法的展开和实践。”[2]作者的这种学术语言表明了他的某种潜意识:法律和法律现象都是细菌,法学是被涂上了细菌的玻片,而语境才是“那一架”显微镜。另外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篇被作者视为导论的文字很奇怪地没有被放置于书籍的篇首反倒是放到了篇尾,好象是本末倒置了。但是,我把它理解为作者的一种飞去来器一般的思维归拢——无论是法律还是法学,其起点和终点也许从来就是一个点:既始于方法也终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