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何处去?”

  让我们再继续把这个批判进一步地激进化:即使跨越出这一民族主义的陷阱,而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下来“融会”传统,我们所能得到的图景,至多便是类似欧洲“第三条道路”这样的拼装品。正如我在《从咖啡到战争——或,为什么色情片如此受欢迎》一文中所分析的,这样的拼装品看上去很“新颖”,然实则只是在既有的意识形态坐标之内,东挪一点这样东西、西加一点那样东西、再拌上些“精致”的标语性符号(如“新时代的‘通三统’”)作为佐料,形成某种妥协后的合成品。[8]
  在我看来,作为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操作的民族主义,以及,“拼装品”这个隐秘的意识形态操作,便正是邓正来在他的“理想图景”论述中,所真正面对的诱惑。
  对于邓正来来说,最偷懒的道路,便是走类似甘阳的“通三统”之路,即发明一个精致的标语性符号,然后在已有的各种“中国传统”内部,去拼装组合出一个中国的“理想图景”出来。较为艰难的道路,便是越出“中国”的符号性框束,无“国界”性地融会出一个更具有罗尔斯(John Rawls)所说的“反思性平衡”的合成性“图景”来。最艰难的道路——我愿意称其为一条“不可能”的道路——便是在“何处去”之问所指向的空地上,重新创造一个真正激进的“理想图景”。在这条最艰难的道路上,写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的邓正来已然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惟有通过选择不可能的自杀性-否定性拒绝,激进越出既有意识形态坐标的重新创造,才会成为可能。[9]
  于是,对于邓正来的思想实践来说,真正的问题首先便是指向自身的:“何处去?”
  二〇〇六年五月四日星期四
  
【注释】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吴冠军:《“狼口”中的快乐,或“中国的主体性”》,即将刊载于《中国书评》。
对“学科区划”的进一步批判性论述,请参见吴冠军:《思想者与拆白党——充满快感地实践、选择死亡地生活》,载“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4315(于2006年5月1日访问)。
参见吴冠军:《“狼口”中的快乐,或“中国的主体性”》,第四节“作为‘缺失’的‘中国的主体性’?Yes, please!”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 ──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载“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4290(于2006年5月1日访问)。以下甘阳引文皆同一出处。
参见吴冠军:《这个谜语太黄色——我们怎样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反思》,载《东方早报》,2006年3月3日。
汪晖:《评论》,载“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4290(于2006年5月1日访问)。
吴冠军:《从咖啡到战争——或,为什么色情片如此受欢迎》,载《东方早报》,2006年4月6日、7日。
] 对于以不可能来开创可能的激进批判实践之详细论述,请参见吴冠军:《一把插向心脏的刀——论意识形态批判之(不)可能》,载《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