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教育。
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组长邓楠认为:“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我国教育计划,并使之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让人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同时对环境资源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地质遗迹知识的教育应列入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教育,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才能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去看待自然,保护地质遗迹。
父母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对子女影响很大,因此学校教育还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孩子全方位地感受到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将来的生产生活中予以实践.
(3)、需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培养纳入专业教育
涉及地质遗迹的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的投资方、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同地质遗迹打交道的科研人员,旅游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大为重要,因为只有他们具有这种环境伦理观才能在开发利用管理地质遗迹时,尽可能运用高科技手段,切实做到不破坏地质遗迹下使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培养应列入专业教育的培训计划之中。
(4)、传媒与民间环保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宣传与教育
社会参与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保障条件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 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作用对环境保护无疑有着导向性作用。作为传媒,不仅要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予以宣传,更重要的是将可持续发展观贯穿其中,对人们进行潜在的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人们在生活中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人们在处理与此有关的事情时,能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
民间环保组织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中作用也不能忽视,虽然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因先天条件等限制在地质遗迹保护中的作用还没有突出贡献,但作为草根组织,民间环保组织担负着在社会上对各阶层特别是社会底层,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教育的重任.由于他们活动的广泛性、成员的社会性等,使其在地质遗迹的宣传与保护上有着官方组织难以比拟的地方,特别他们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以知识分子为主,对可持续发展观有着更深刻地认识,而这认识又直接推动他们在地质遗迹保护中时刻以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基准,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可行性建议,自下而上的推动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的展开。
(5)、对地质遗迹所在区域的重点人群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居民与企业是否具有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与地
质遗迹的保护力度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政府需要对地质遗迹所在地的人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地质遗迹在他们生产生活中价值,以及破坏地质遗迹会给他们带来何种危害,以及保护地质遗迹的好处,才能使当地人在生产生活时不忘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指导下处理与地质遗迹有关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