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加深对法的理解和对法治精神的把握,提高节目质量。在充分肯定电视法制节目的成就和贡献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并克服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电视法制节目的制作者仍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加深对法的理解和对法治精神的把握,注重视角的多元化、宽容性和表现的技巧。目前电视法制节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在表现和宣传法制内容时,以极端的口号、单纯的热情宣传法律万能或法治万能思想;应全面理解并体现法治精神及其内在的局限性,客观地看待法制发展中的现实条件、社会环境和法律意识建立成熟所必需的过程。由于电视法制节目在宣传法制时,不同于学者治学和法官办案,感性多于理性,有时难免需要使用口号以达到社会动员的目的。诚然,口号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动员功能;然而,口号在其热情之下,往往可能掩盖着一种极端性、片面性甚至错误,在矫枉过正的做法之后,有时会产生许多始料不及的危害。但前媒体的报道中实际上充满了这类口号,尽管一些法学家可以辩明其中的谬误,但多数民众和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则很容易受其误导,媒体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简单化的口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冷静客观地把握法治的精神,必要时可以请法学专家进行论证。
(2)避免过度表现、强调和渲染情理法的冲突,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应尽可能全面表现二者的一致、区别与联系,强调各种社会规范和调整机制的协调互动。情、理、道德与法律之间确实存在着区别和各自的调整领域,在法律适用中有时可能发生不一致甚至冲突,然而,以往,媒体往往热衷于强调这种冲突,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实际上,在现代法治社会,法与情理和道德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表现法与道德及情理的关系应该把握:首先,重视道德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在宣传法治的同时大力弘扬道德,呼唤良知与自律,用道德机制规范市场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形成文化和社会凝聚力。其次,努力建立符合社会基本道德及情理的法律体系;鼓励公民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追求法的现实性、合理性、公开性,确保良法之治。再次,在完善选任和惩戒(弹劾)机制的同时,用职业道德规范执法人员,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最后,树立全社会的守法意识(道德),把守法作为法治社会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通过公民对法的认同、而不是单纯依靠法律的威慑创造秩序和法律实现的环境;同时,在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努力寻求二者的合理协调。
(3)客观准确地表现或解释法律的程序和运作活动及过程。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具有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的特征。在法制建设中,一方面,随着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司法活动中程序的意义被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社会主体对司法的程序性尚未充分理解,程序的正当性经常被忽略,而这种观念上的差距对于现代法治的建立和运作都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司法的公正性、合理性、效率都由此受到了挑战。因此,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而言,在法律运作过程中,建立正当程序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在表现一个庭审过程或案件处理过程时,揭示其程序的完整性和法律意义,甚至比解释说明其中的权利义务及法律结果更为重要。
(4)客观全面地介绍或比较国外法律制度。由于我国比较法学的研究目前仍然十分薄弱,面对大量的国外信息缺少系统的、全面和客观的分析研究,以至很多虚假、片面、错误、过时或不准确的信息充斥在各种研究和改革方案中。同时缺乏对其背景、条件和利弊等方面的客观介绍和分析。对于多数电视受众来说,这些无法印证的信息可能导致一些错误的印象和结论,甚至诱发对我国法制的悲观虚无情绪。因此,电视法制节目在介绍国外法制情况时,应适当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背景条件,使这种信息成为科学研究的依据。
除了上述问题外,电视法制节目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以及全面性、准确性上下功夫,面对复杂丰富的法律现象与社会现象,发挥电视媒体的使命与功能,保持冷静与思索,把握时代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这样就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丰富表现力、争取和满足受众,从而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视法制节目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其生长和运作本身也可以作为法社会学的一个研究课题。然而,鉴于这个课题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现象,因此,这一研究课题也应将这种研究置于发展的视野之中。笔者也将追随这一发展过程,继续本课题的研究。
【注释】 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张志铭.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制度原理分析.中外法学,2000(1);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