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文抄袭现象之法社会学透视——以大学本科生作业论文为切入点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称其为抄袭?什么才叫抄袭?著作权法所称抄袭、剽窃是同一概念,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将其定义为“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但是这都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比如抄一个字是不是抄呢?当然不是!那两个字,十个字、一段……呢?抄袭的界限在哪里?这让我想起冯象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
  有一天上帝降临世间要惩罚所多玛人,恰逢他忠实的仆人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知道上帝来意并颤抖地对上帝说:主啊,如果所多玛有五十个义人,你能因这五十人而饶恕全城百姓吗?
  耶和华:如果你能找到五十个义人,我就饶恕了他们。
  亚伯拉罕谨慎且步步为营地问:如果四十五个、四十个……十个义人呢?
  耶和华最后说:如果你能找到十个,我也饶恕他们。说完就拂袖而去。
  这个故事和论文抄袭的界限问题貌离而神似,都是指向语言逻辑或语言游戏问题。但是这种逻辑上的追问(或俗称钻牛角尖)对于问题的实质展现和妥当处理是无济于事的,仅是某个诡辩家玩的把戏,也是实用哲学所首先抛弃的。维特根斯坦也指出这种语言的“家族相似”,这种相似关系只能看,不能想,只能举例不可定义。说某人抄袭,决非专指其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文章即使有修改或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想法,但在稍有该领域知识的第三人都能看出其二者的紧密联系或相似性,或是文章摘引他人(复数形式)的文字后占本文相对大的比例。如是者为抄袭也!
  为什么出现本科生写论文普遍抄袭的现象呢?本人并不刻意追求周延或非常自洽的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论文抄袭的成本低,效率高而风险少。生产一篇有一定含金量的论文并非一两个星期的查阅相关文章后做些文字的简单堆砌所能达致的。它首先表明作者对某一想象或事件的看法,对某一观点的评价,对众多价值的取舍或判断。这需要牢固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资本,通过厚积薄发,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或点到为止,能使读者见一叶而知秋。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撇开情绪、原则和信仰,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经济人”,本科生也会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权衡利弊。大学本科生很难拥有这种知识储备,另外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章非常便捷,成本也非常低廉,也就变成了写文章的必经程序。传统的手抄升级为如今的复制粘贴,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本科生作业论文的审查过程是非常粗略的,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和惩罚机制,老师对论文抄袭现象也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也就是说除了期末成绩会有些影响外,本科生作业论文抄袭的风险几乎等于零。
  第二是罐头思维的影响。据英国逻辑学家斯泰宾研究发现,人都是具有思考惰性的,希望别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东西,而我们直接接受就可以了。事实上面对日益汹涌的信息浪潮,我们也确实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对每一个学科知识领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首先会选择相信(甚至迷信)该领域内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意见,尤其在当事关重大时。这种借鉴或比较研究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依赖于思维罐头,使我们越来越依赖别人的思考结果,以致忽视别人的思维过程,别人思考的前提。这种思维惰性,会造成机械僵化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