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灭门惨案的再次警示——谣言需要止于公开

灭门惨案的再次警示——谣言需要止于公开


王思鲁;杨丹


【全文】
  从邱兴华变态杀人案,到文建刚惨遭灭门案,再到刑庭庭长全家被杀案,短短一个月内,接二连三丧尽人性,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屡屡让我们震惊,我们恍惚着,仿佛置身于小说所虚构出的血雨腥风的世界,我们怎能相信,更不愿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社会。我们疑惑了,人性到底怎么了?
  然而比惨剧本身更令人沮丧和心寒的是,公众在目睹生命被凶残而粗暴地剥夺时而表现出的冷漠姿态,将悲悯、责任和人道情怀弃之不见,人性的诡异与疏离让我们胆寒。文建刚灭门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听到的更多的居然是拍手称好的声音,与其说是对受害者的幸灾乐祸,还不如说是对自我仇恨情绪的肆意发泄。正如某权威媒体所言:“不少网友们对文建刚个人公职身份、及其符号指向进行了随意的猜度、图解和想象,更有人以各种冷嘲热讽的形式进行捕风捉影、无限上纲的情绪化表达。于是一幕沉的悲剧性事件,在网络空间里被片面扭曲和切割成某种时事生态喻象。”
  文建刚事件或许存在太多敏感的字眼:“县长”、“千万资产”、“黑煤矿”……而案件的侦查工作也格外扑朔迷离,两者的盘错混杂的确造成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于是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不是无端的臆测。一方面,有关犯罪动机就有各种版本,谋财?仇杀?分账不均的内讧?甚至是政治暗杀?而文建刚本人的形象在各种揣测中也愈发的模糊起来,他死了一次,又被“贪污腐败” 、“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言论杀了无数次。另一方面,对侦查工作可信度的质疑更是泛滥。公安机关破案的过于迅速,定案依据单薄,对公众质疑表现出的回避,所有似是而非回答和对信息的封锁,似乎都欲盖弥彰,让人不得不怀疑事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阴谋。
  所谓谣言杀人,舆论的盲目性和任意性有着无形的杀伤力,可以在瞬间颠倒黑白,失去了理性的人们经常在惯性力量的驱使下,朝着更加扭曲的境象行走。与其这样让各种各样的揣测在坊间和网络蜚短流长,还不如以一种透明的方式让谣言止于公开。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案件的原貌向大家呈现时,却受到了来自于行政和司法方面的阻碍。据相关报道,《广州日报》、《新闻晨报》、《成都商报》的三位记者在采访犯罪嫌疑人曹辉家属之后,即被当地警方扣留,而侦查机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竟也演变成一场“封口会”。如此情形,在追求司法公正、行政公开、制度透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追问: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何在?公民的知情权何在?法治得以实现的社会基础何在?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