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和关于法治中国想象的重组
王勇
【关键词】法治;转型
【全文】
一
我们大体上都熟知的知识界经久讨论的两个问题构成了本文的分析对象,一是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中国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如何在微观乃至中层的意义上考虑规则和制度的建构问题?这是重组中国的重要的知识努力;另一个我们始终沉溺其中的话题是那个肇端于19世纪40年代,并且以不同的面相出现在150多年来中国思想界的问题——如何认识中西关系并反思一个定义中国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后者构成了定义和解释前者成绩的深层知识资源,但或许这只是思想界的自我想象,规则和制度的立法者仿佛并没有深刻意会这一点。也就说在解释具体中国的问题上存在一个理论与现实的知识断裂。而当我们继续分析这种知识与实践关系在现实场域中的存在状况时,就无法不涉及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品格担当,更会关涉到知识本身对它所指设对象所具有的正当性赋予力量与反思、批判性力量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在当下中国思想界还存在着一个 “思”与“不思”的更为根本的问题。
邓正来教授把这种知识断裂解释为“思想”与“不思想”或“反思想”的对立。在《中国法学向何处》中, 经由对四种法学理论模式的反思与批判,并对论题进行了一般化和延伸处理(“现代化范式”的指摘,“理想图景”的建构意义,全球结构宰制关系祛蔽,“主体性中国”的凸显)之后,邓正来教授指出了中国思想界所面临之基本境况(反智时代),并且作为文章出场的直接意义,他提起了对中国思想界在这一时代情势下的学术倡议——从所谓的寻求从“主权的中国”向“主体性的中国”的转向,以及寻求从“思想”到“对思想根据进行思想”的转向,并进而给出了此一特定时空下的中国法学的理论论纲——探寻“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论纲。自然邓正来经由关于既往26年中国法学的反思与批判和关于全球结构宰制下的中国图景想象的分析属于这个时代知识努力的一个独特个案,它通过剥离外部嵌入的宰制力量(“现代化范式”和“全球化”)指出了中国思想界的那种充当“共谋”角色的“不思想”的现实图式,并且对前“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而在的标识中国之主体性的“思想”问题进行了前提性分析。就文章的理论意义,我们很难判断这是不是一种残酷的自我疗毒。 笔者以为,如何看待和分析邓正来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达成关于中国现实图式的共识,关于特定时空下中国具体面相的微观探察,包括关于知识与现实之间关系状况的理解。就此,我们把分析集中在现实中国的理论思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