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中的反叛者——解析逃课一族
钟磊
【关键词】逃课;制度;教育;管理
【全文】
逃课与旷课有别,旷课指有课但由于其它原因未曾请假而不到;逃课则为有课但课至中途未有合理理由——当然是教育制度的设计者认为的,私自离开课堂。两者看来并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实际的大学校园中,逃课一词则比旷课流行得多,以至于老师、学生言必称逃课而忘记旷课的涵义了。
大学校园里,逃课之所以普遍,首先是逃课人群多。逃课者从来都是一批一批地离开教室,现行大学教育是一大节两个小时制,中间有十分钟休息时间,大部分逃课者是利用这段时间离开教室,惯于逃课者不然,只要自已喜欢,随时都可以离开教室,而且看上去颇有些光明正大。其次逃课频率高。据笔者统计,大学各个专业,特别是一些较近文科性质的专业,每节都逃课者,较近理科性质的专业稍好一点。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涌进大学里的学子人数突增,逃课愈来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融进莘莘学子的意识中——不喜欢,逃之夭夭则可,并成为大家的共识。一句调侃者的话,逃课是大学生活一部分,没有逃过课,就没有体味过真正的大学生活。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是笔者自身所处的学校以及接触过的几所院校,由于我国大学本科阶段在学校管理的制度层面与教学方式大体比较接近,是以对于本文的分析,以一所高校为范本,参照其他几所院校信息已足够了。尽管本文分析的是现行大学里的学生管理制度,仅仅是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方面,不追求“完整”和“全面”,寄希望从对逃课者的分析中探讨制度存在的依据,以及在当前法秩序框架内,作为一个新制度,制度设计者与被制约者之间地搏奕,并从搏奕的分析中,找寻合作的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把逃课者放进文学中,让作为逃课者的形象剥离开我们自身,与我们相隔一定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来观察,特别是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使此形象从一个陌生人或者说不是很熟识的人口中说出,“某某君大学期间经常逃课,被老师批评,屡教不改。”虽然短短一句话,但基于大众人的理解,可以断定说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某某君意志力与自治力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起码在当前流行的观念中,我们可以认定,某某君不是个好学生。举这个例子,目的是想揭开我们内心中长期存在的观念,或者说是价值判断——逃课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行为。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也曾逃过课,而且可能不亦乐乎,并不认为逃课怎么涉及到个人素质,而是认为逃课有正当理由,而且可以找到很多。但为什么在文学中,我们认为逃课是一个不“好”的行为,而若我们身边的人——逃课时我们就很自然地体谅他们,并期待他们不被老师知道,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观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