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真学者一般个人专著、译著较多,主编、参编的书少,特别是很少主编统编教材。在当下的科研评价体制下,当个主编、特别是全国统编教材的主编是最轻松、也最一本万利的事情;这也为那些伪学者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没有对真学问和真理的追求与信仰,没有多少人会出较多的专著和译著的——因为这在当下的科研评价体制下实在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与此相关的是,真学者的著作和论文多是独立完成的;即便是偶尔与人合作完成一部作品,也会标明各自对作品的贡献,而不是随意攫取他人的成果。那些连代表作品都是与他人、特别是与学生合作的所谓“学者”只是占有某些稀缺资源却无心向学、也无力向学的“学霸”。
5.真学者出于对真学问和真理的追求与信仰,全心向学,一般笔耕不缀,50岁以后还能拿出独立完成的力作。当我们感叹武汉大学刑法学教授马克昌先生70高龄还自学日语,写下洋洋八十万言的专著《比较
刑法原理》之时,这恰恰表明这样的学者太稀有,我们还没有司空见惯。我们习以为常的是“学棍”: “稍有成就”在40岁以后就“学而优则仕”;或者动辄以辞职、外调相威胁要求学校满足其职位或其他待遇要求;或者开始大规模地主编书籍、大面积地与人合作作品以换得个“名声在外,盘盈钵满”……
6.真学者一般以思想解放为特色,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他们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从来不“占山为王,跑马占地”,而采取宽容、开放、谦虚的心态对待同领域的“异己”。那些自认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老子天下第一,独霸天下学术,大搞“党化”学术的实乃“学阀”也。
三
刚才谈到选择以学术为业的问题,其实从这里我们不难概括出要作一名真正的学者所要满足的条件。在我看来,作一名真正学者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要有对真理和真知的信仰和执着追求。在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弥散的现代社会,没有对真理和真知的信仰和追求是不可能以读书为乐,做到“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比如罗素的人生三大追求:对爱的渴求,对知识的探求和对人类困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正是这三个单纯而又无不强烈的激情左右了他地一生,这才成就了罗素。
其二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需要你有生存的技能或较少的物质欲望。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才能满足其精神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当然这是就一般人而言的。就一般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安心从事读书这样并不赚钱的工作。前述徐国栋教授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当下很多伪学者横行或“前真后伪”(前期真,中年后伪)固然有他们缺乏对真理和真知的信仰和执着追求有关,但是从人性化的角度看,也是与他们多家境不好有关。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象邓正来教授那样,有生存的技能或较少的物质欲望也是可以成就一名真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