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韦伯曾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叫“以学术为业”,谈到了他对学术的理解,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其实,选择以“以学术为业”,作一名真学者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不少学者谈到了作一名真学者所应具备的条件。比如马克昌先生经常引已故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成功需要具备的三种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机遇),来勉励学生。民法学家徐国栋教授则认为真学者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大致是要出身中产阶级,要有一定的智商,要甘做冷板凳。他特别看中经济条件,因此他公开宣称他招学生特别看中“家庭背景”。因为在他看来,“无恒产者无恒心”是一个屡试不爽的铁率,“无恒产者”很难作一名与世俗保持一定距离,有批判精神的学者。这当然是他的偏见,但也不无道理。正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学者们有不同的类型:政客型的学者把学术当作谋权的手段,庸人型的学者把学术当做饭碗,学究型的学者把学术当作纯学术,真正的学者则把学术当作生命!我赞同周国平先生的观点,即学者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为了维持这个职业偶尔也写写书;作家则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为了维持这个职业,偶尔也读读书。但是,当下学界读书人不读书、“学者作家化”似乎正在或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近年来,随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以及最近的清华教授“学术不端”事件被曝光,人们发现“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问题正在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学者原本并不崇高的权威和形象正日益丧失。但是很多人对此并不清楚。去年,在担任武汉大学兼职助教时,我在课堂上无意中流露出对汉语学界的邓正来、邹恒甫、邓晓芒等学者(我称为“真学者”)的崇敬之情。刚进大学的同学们一时不解:“怎么学者中也有‘假冒伪劣’之辈?”在这里,我想在真学者与伪学者的对比中谈谈这一现象;当然,若对诸位师友有得罪之处,权当“愚人说蠢话,盲人摸瞎马”。
1.真学者一般比较清贫,至少不很富有。那些学界所谓 “赵千万”、“张百万”之流不是已经沦为权势的附庸,就是不务正业,把学术当儿戏的“学混”。“个个文抄公、人人盘钵满”——我这一略为夸张的形容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当下真学者太少的呼唤。
2.真学者一般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淡泊名利,深居简出,没有或者几乎没有纯学术之外的头衔。那些身兼××公司独立董事、总经理,××会计师事务所主任、顾问,出入星级宾馆,夜夜笙歌,甚或“晚上是禽兽”的所谓“教授”,实为“以学助商、以商养学”的“学商”。
3.真学者一般没有担任实质性的行政职务,至少不以“行政”为主业。那些“学而优则仕”之人只是把学术当作跳板的“学官”。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