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众里寻她千百度——中国宪政百年历程概述

  有人说,张之洞一生是多变的。其实,在这变化多端的外表下,蕴涵着一种不变的东西。他年青时曾是朝廷中著名的“清流派”,激烈批评过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而自己却最终沦为洋务派的后期代表。他曾经对戊戌党人表示同情,支持变法,后来却发表《劝学篇》,公开阐明自己“中体西用”的立场。他根本上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方面,用来维护中国固有的“体”,即纲常礼教。清朝末期,张之洞作为仅次于李鸿章的朝廷重臣,简直成了一个文化的象征。他并不反对变法本身,只是反对一些具体的变法措施。尤其对于那些会动摇纲常礼教的内容,他总是站出来极力反对,进行纠正。因此,他与沈家本在引进西法问题上发生的冲突,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直到今天,在沈家本身上仍旧存在一些未解之谜。比如说他以六十二岁高龄奉命变法修律,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接受新的知识似乎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而沈家本在后来的修律过程中,比张之洞等人明显激进,他对西方法律中的司法独立、宪政、法治等更是情有独钟。当时有人批评他老糊涂了,但这似乎正是他的一种开明。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开明,将西方法律大力引进中国,使中西方法律不断融合,几千年的中国法律传统最终在他的手上获得新生。
  1910年10月3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议会性质的机构——资政院召开第一届常年会议,沈家本被任命为资政院副总裁。就在一年以前,张之洞去世了,但是他的去世并没有带走新旧法律之间的激烈冲突。当《大清新刑律》交由资政院讨论时,礼教派和法理派冲突达到高潮。经过资政院的激烈辩论,礼教派占了上风,最终将五条礼教条款在《大清新刑律》后面以暂行章程的形式附上。而沈家本迫于礼教派的巨大压力,不得不辞职隐退,礼法之争告一段落。
  百年以后,资政院内新旧各派激烈的唇枪舌剑、口诛笔伐已经硝烟散尽,当我们回顾这段难忘的历史时,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武昌起义的成功,礼法之争会不会继续?也许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资政院,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议会机构,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刻,如昙花一现,让习惯了君主专制的中国人初步领略了议会民主的魅力。然而,武昌起义的炮火最终使这个早已死亡的大清王朝成为历史,将崭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梦想带入了中国。
  三
  武昌起义成功了,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富含宪政民主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也被袁世凯偷梁换柱,变成洪宪帝制的张本。
  宪法是现代国家无法回避的法律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宪法的性质,但它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因人立法,结果因人废法、人人废法。宪法在民国时期最终沦为军阀和独裁者手中的玩偶,宪政也就无从谈起。据统计,民国时期由官方颁布和以私人名义起草的宪法宪法草案至少有十几部。可是,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国民政府,从孙中山到袁世凯,再到蒋介石,宪政和民主始终无法实现。其中原因很多,而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搞宪政和民主,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十分必要,而近代中国社会和政局不断震荡,无法获得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军阀和独裁者往往打着宪政民主的幌子,争权夺利。在他们眼里,宪法简直如同儿戏,不如手中的权利实在。曹锟通过贿选当上总统,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蒋介石虽然在败逃台湾前宣布进入“宪政”时期,但是同样抓住手中的权利不放,大行其独裁统治。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