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3月11日,清廷发布了变法的诏旨。4月1日,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三位大臣联名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订法律。一个多月后,最高当局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变法修律的工作正式启动。此二人中,沈家本堪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伍廷芳是西洋法律专家,同时任命二人主持修订法律,表明当时的人们希望造就“中西合璧”的新型法律。按理,伍廷芳在引进西方法律方面,比沈家本更具有优势。而清廷任命的谕旨下达时,伍廷芳并不在北京,因此修订法律馆的前期筹备工作几乎都是沈家本一人主持的。而且,修订法律馆开馆之后不到一年,伍廷芳便请假回籍扫墓,此后主要办理外交,不再参与修律工作。因此,伍廷芳实际参与修律的时间前后不到四年,其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的作用无法与沈家本相提并论。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1904年5月15日修订法律馆正式开馆,变法修律的工作全面启动。次年2月,日本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日俄战争爆发。面对两大帝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大打出手,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却无可奈何,只得宣布中立。这次战争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心,朝廷上下希望通过变法,尽快摆脱困境。
四个月后,日俄战争见了分晓,新兴的君主立宪国家日本最终战胜了君主专制的沙俄。这件事对中国民众的心理构成极大冲击,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的消息不胫而走。继变法修律之后,七年前戊戌党人提出的变更国体、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再次摆在清政府最高当局面前。面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革命形势,为了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慈禧太后可谓使出浑身解术,甚至不惜饮鸩止渴。这一次,她对臣下仿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不再一概否决,而是逐渐接受。
1906年9月24日,受清政府最高当局委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即将从正阳门火车站出发,开始向西方考察宪政的行程。突然,一阵巨响,化妆成皂隶的革命党人吴樾怀中携带的炸弹被引爆。当场炸死三人,包括吴樾本人在内。清政府仿行立宪的工作,一开始就遭到了革命党人的破坏。面对爆炸,人心皇皇。但是考察大臣中,也不乏气度慷慨之人。当日绍英受伤较重,他在养伤期间说道:“如果我死了,而
宪法确立,则死而荣生;死我何惜,各国立宪,莫不流血,然后才有和平”。
经过改换人员,当年冬底,五大臣重新出洋,再次开始了考察宪政的使命。第二年夏天,这些人陆续返回,根据考察经验所得,都力言君主立宪的好处。在众人的游说下,慈禧太后被说服了。在预备立宪之前,她同意改革落后的官制,由此使清末的变法修律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沈家本在官制改革后,先是被任命为大理院正卿。在该任上,他主张司法独立,就大理院的司法权限与法部尚书戴鸿慈发生激烈争执。最后,慈禧太后以强硬的政治手腕将二人职务对调,暂时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1908年1月30日,经过官制改革,在沈家本的主持下,重组后的修订法律馆再次开馆。这次的变法修律工作,重点在于新型法典的编纂,作为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而在修订新型法律过程中,中西方法律的冲突日渐显著,最终引发了两股势力的激烈论争,即“礼法之争”。在这场著名的论争中,张之洞作为曾经保举沈家本进行变法的人,后来却成为反对沈家本具体变法措施的重要力量,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