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平安福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想篇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却对群众的利益视而不见,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对群众的情绪和愿望茫然无知,对社会舆情民意漠然淡然,往往仅凭个人经验和主观臆断做出决策,其结果,自然是损害了群众利益,背离了群众愿望,伤害了群众感情。这种漠视群众舆情民意的态度与做法,往往使得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新问题变成老问题,简单问题变成复杂问题,导致群众情绪激烈化,利益诉求行为极端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一言以蔽之,舆情民意应该成为我们执政的基点,我们必须愿意、敢于并善于聆听舆情民意,否则我们将脱离并最终失去群众。有鉴于此,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民意汇集和分析机制,及时掌握社会舆情民意的动态,探索其中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便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和政府的决策决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操作上,建立和完善舆情民意信息搜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党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群众接待日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等,开辟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多种渠道,及时并直接了解与获取群众的愿望与意见。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在帮助群众中了解群众心声,在服务群众中把握群众脉搏,在奉献群众中体验群众情绪。
  第二,畅通并拓展群众信访等舆情民意表达的渠道机制。鲧堵禹疏的历史智慧告诉我们,对待社会公众的舆情民意,人民群众的情绪宣泄,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宜疏不宜堵。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敢于并善于为人民群众的意见表达提供畅通的渠道,并通过对民众意见的聆听与分析,及时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的社会动态与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信访处理机制,以及其他民意表达渠道,如新闻传媒等,努力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事件发生的基层,亦即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地为人民群众解困释难。当然,对于某些群众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说虽然要求合理但一时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这种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态度,必定能够舒缓群众情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完善媒体与舆情民意之间的互动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媒体的社会功能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功能。即由媒体充当社会现象的镜像反映系统、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雷达”;二是协调和管理功能。籍由媒体对社会舆情民意的反映以推动党和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制订和执行,促进社会机制的有序运转;三是教育功能。即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教育社会成员;四是娱乐功能。正确地把握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发挥媒体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中的作用,对各级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反映舆情、引导舆论,增强媒体作为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作用,以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协调社会关系,也是平安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中,媒体不仅是信息收集对象,也是主动收集舆论反映的主体。相较于一般的党政部门,媒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具有职业性的独特优势,即及时性、准确性与互动性,同时,由于媒体自身具有分析整合信息资料的功能,因此,它还可以降低搜集和分析舆情民意信息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因而,也具有经济性。另外,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新闻传媒必须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使得新闻传媒具有建设舆情民意搜集与分析机制的内在动力。新闻传媒对舆情民意的搜集与分析,其广度与深度以及时效均影响着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决定着它所具有的社会舆论的引导力量。换句话说,对新闻传媒而言,构建完善的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是其生存的基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闻传媒又可以通过其舆论引导力量的发挥,通过其信息功能、协调和管理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促进民众舆情民意的实现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四,增强舆情民意搜集、整理与分析的信息化机制。现今社会是一个充分科技化与信息化的社会,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与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是其主要特征。社情民意的汇集与分析,需要因应这一时代特征,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建立多层次的舆情反映与整理分析机制网络。在信息搜索内容上,我们不仅要搜集与社会稳定直接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有利或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思潮,极具影响力与说明力的民谣等,也需要搜集专业人士关于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前瞻性和建设性意见等。在信息搜索面与搜索手段上,除需要搜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外,还需要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人们常用的新型传媒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因为,基于网络传输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以及难于监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网络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建议等。总之,在舆情民意的汇集与分析上,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成果,做到“快、准、深、精、全”,即搜集信息要快,反映问题要准,分析要有深度,事例要有代表性,内容要全面,只有这样,我们所搜集的舆情民意才不会出现失真现象,我们的分析与处理才不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我们还需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减少舆情传递的层次,确保舆情传递的及时与完整。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