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东民主的异化与公司治理变革的趋向
郭富青
【摘要】股东是公司的缔造者和所有者,在法律上享有公司的控制权。然而由于股东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表决权配置方式采取一股一票制,运用两权分离工具的局限性,致使股权和控制权出现非对称关系,引起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空壳化现象。结果是,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要么被个别大股东所操纵,要么被最高经营者所独揽,作为主权者的广大股东反而被置于无权的边缘地带,成为易受侵害的弱势群体。股东民主权利的异化,导致公司权力的法律配置和实际配置严重错位。世界各国改革公司治理的趋势,均在于修复中断的股东民主链条,恢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在法律设计上的正常功能,监督经营者更好地为股东利益服务。培养股东民主意识,建立大股东和经营者的监督机制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重心。
【关键词】公司;股东;民主;异化;治理
【全文】
是什么使得
公司法所规定的权力配置与公司权利的实际配置发生了严重错位的现象?又是什么使作为主权者的股东成为事实上的无权者?这些问题都必须从股东民主的异化中去寻求答案。股东民主异化的现象不仅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的扭曲,而且动摇了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石。因此,如何恢复股东民主权利,真正发挥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作用,建立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必然成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发展的方向。
一、公司股东民主的理念与股东权益实现的原则及途径
(一)公司股东民主的理念
公司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东选择投资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初始财产全部来自股东的投资,公司的存立也是股东创设活动的结果。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没有股东就没有公司,股东对公司出资的总额构成公司的资本,而公司资本则是公司启动和存续的物质前提。正因为如此,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的一切权力属于股东,股东对公司不仅享有控制管理权,而且享有剩余财产的索取权。股东权是公司权力配制的基础,“公司机关的权力主要是以股东投入的财产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权力。[1]” “不可否认,在法理上公司机关的权力主要来自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正是股东大量财产的聚合,才形成了一个最重要、极明显的权力源。因此,公司机关的权力主要是按股东预期效果的功能意义产生的。[2]”由于公司的权力来源于股东,因此,公司的重大事务由股东当家作主,实行股东民主管理就必然成为制度上的选择。在法律结构上,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是由全体股东透过“一股一票”机制行使控制权或支配权的民主性很强的制度。股东民主的实质就在于行使公司权力。然而,“股东民主”或“股东主权”的提法,显然是借用政治民主对股东与公司关系的一种表述。“企业内部采取集体选择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机制,由此产生的成本在特征上与一般的政治机制的成本没有什么不同。[3]”国家管理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机制有诸多类似之处,例如,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分别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采取集体决策的会议体组织形式,就是仿效于政治民主上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企业的表决机制的主要作用与大多数民主政府的功能基本相同: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搜集和传递所有人或选民的偏好,而在于给选民一定程度的保护,防止当权者明目张胆地以机会主义行为侵害他人的利益。[4]”然而,仔细考究“股东民主”的提法并不确切,这也难怪人们用政治的民主标准来审视现代公司的民主治理的情形会感觉到大失所望。与政治民主相比“股东民主”,并非名符其实的民主。首先,就股东的成份而言,除了自然人外还包括法人、政府和非法人社团,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股东都可以称为“民”。其次,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而股东民主则是一种经济制度。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系中强调公平、安全;而股东民主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在其价值目标体系中必然偏向自由和效率。“因此,即使平等是关键的民主和政治价值,它也不是立法者在制定管辖公司事务的规范时应非常重视的因素[5]”。最后,政治民主的决策机制实行“一人一票”,而公司的集体决策机制则采取“一股一票”制。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一股一票并非民主制,“实行一人一票才是民主制,而实行一股一票制则是财阀制……实行民主制的逻辑是一人一票,每个股东不论其持股多少,只享有一票的表决权,表决权的多少和表决的结果主要受股东人数多寡的影响。[6]”
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的法律构架和集体决策机制均不失为一种民主体制,我们不能从严格意义上去界定股东民主,也没有必要以政治民主作为股东民主的标尺。从公司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一股一票”制是由“一人一票”逐渐演化和选择的结果。它只能说明公司作为一种资本制度使股东民主制度区别于政治民主制度。即便是政治民主也无法更加精确地去界定,正如,卢梭所言:“就民主制这个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7]。”因为股东民主不同于政治民主,所以股东民主的实现自然有其特殊的形式和路径。
(二)公司股东民主权益实现的原则及途径
各国立法在股东民主的基础上均通过制度构架和法律原则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公平、合理、有效地在股东之间进行权力(利)配置。股东既是公司权利配置的起点,又是公司权利配置的归宿。这是因为股东创建并拥有公司的支配权,并且对经营积累的盈余同时享有索取权,因此,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权利人[8]”。股东权是股东基于对公司的投资而对公司享有的包括身份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权利。股东权从内容上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股东权。广义上的股东权包括
公司法所规定的权利和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所约定的权利。狭义的股东权则仅指
公司法所明文规定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通过
公司法的强制性法律规范赋予股东的,公司不得以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和董事会决议等方式加以限制、变更和剥夺。各国尽管关于股东权的立法体例不尽相同,但是综合地考察这些规定,股东权在内容构成上可以概括、归纳为:(1)出席股东大会的权利。这是无论持有何种类型的股份,无论是大股东或小股东均享有的法定权利;(2)表决权。即股东就股东大会的决议事项作出意思表示的权利,该权利是股东参与公司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基础;有的国家允许发行无表决权的盈余优先股。“这种组合好象与平等的民主原则不一致,因为无表决权股票所有者被有效地剥夺了选举权,并因此在公司事务中没有与其投资的性质成比例的发言权。[9]”正因为如此,有些国家通过立法限制无表决权股票的公开交易。股东没有表决权就会失去作为公司所有者的品格,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股东没有表决权,他们就不是企业的控制权人,而只是受益人,企业是以信托的形式交由董事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代他们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他们谋利。[10]”(3)选举权。这是股东有权选举和被选举为公司董事或监事的权利;(4)监督权。这是指股东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审查公司的业务活动,以保证公司财产运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实现其投资效益最大化;(5)股利分配请求权。这是指股东为了获取投资回报,实现其投资目的,而享有的根据其持有的股份数额,请求公司派发股息和红利的权利;(6)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它是指当公司处于解散清算程序时,就清偿了对外债务之后的剩余财产,股东有权请求按持股比例分配;(7)股份转让权,股东拥有按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处分其股份的权利。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转让其股份虽然各国有限制性规定,但是原则上均允许转让,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则实行股份转让自由原则。(8)知情权、优先认股权、诉权。知情权是指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运行状况等,以及事关股东切身利益并可能影响股东作出合理判断的信息,具有知悉的权利。知情权是股东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和保障,因为股东只有在耳聪目明的情形下,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知情权是通过赋予股东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向公司经营者进行质询等权利,同时,强制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途径才得以实现的。优先认股权是指股东基于其资格,在公司发行新股时,具有优先于一般人按其原持股比例认购公司新股的权利。确立优先认股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发起人或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因公司吸收新的投资而被稀释或丧失。新股优先认购权在立法上有两种体例:一是
公司法将其规定为股东的固有权利,并且优先认股权可以单独转让;二是立法并未强制性地将新股优先认购权规定为股东的固有权利,而是由公司章程对股东是否享有优先认股权作出选择性规定。采取这种体例的国家主要是英、美等股市较发达的国家。我国《
公司法》采取的是一种折衷体例,该法第
33条规定:“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可以优先认缴出资。”,但该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否享有新股优先认购权,未作明文规定。诉权是当股东利益遭受侵害时,股东所能够采取的救济权,从而阻止或排除不法侵害,并且可以获得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