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缺陷及其在近代所受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韦群林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缺陷;第一次冲击
【全文】
“文化”(culture)这个概念,涵义颇广。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总结各家意见,发现仅在人类学家中,对“文化”一词的不同理解,就竟然高达164种。[1]不过,一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范畴,指的是人类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所有内容的综合。[2][3]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其内容外延来看,具有创造性、保存传递性等特性。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文化中保存和传递下来的那部分,是由历史凝聚而延传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多样的内容与及其宽广的外延,社会中的阶级、民族或群体的那些惯常的制度、思想、礼仪风俗、心态、工艺传统、行为习惯等都是其要素与体现。以中华民族为例,儒家的仁义礼教、传统的中医中药、以象征写意为基本特征的艺术传统、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中国古代科技的种种成果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积淀,即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因素至今浸润渗透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发生不可低估的作用。[4]
一、从历史看文化的开放性
民族文化的发展,并非封闭自守、不与其他文化交通的。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政治势力的扩张、军事的入侵、贸易上的往来以及文化本身的交流等等,各民族文化之间,经常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浅或深的接触、交流、影响、融合乃至于冲突或冲击的。在这种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与提高。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鸦片战争前,就与外来文化有过三次较大的接触与交流:第一次在两汉(西汉与东汉)之交,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影响巨大;宋元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入侵,辽、夏、金文化以及蒙古文化,特别是蒙古文化,深深溶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流;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前的明清之际,由于航海业的发展与西方传教士的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吹进了几缕西洋文化的微风,曾给沉醉于程朱理学的或隐或出的中国士子们带来了不小的清醒与冷静。但所有这一切交流,都是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臣服而告终,[5]就主流意识而言,“天朝大国”的文化自负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