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书评》复刊的基本考虑

  《中国书评》自创刊后共出版十多期,后因我个人的身体健康等问题而停刊,主要开设有“主题书评”、“社会科学规范化与本土化”、“评论”、“书评”和“序•跋”等栏目,并发表书评和评论文章近200篇。坦率地讲,尽管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书评》经由学术书评和学术评论而试图追究中国社会科学传统建构方向的努力可以说是第一次,然而《中国书评》此一时期的努力与上述所言的学术书评和学术评论所应达到的目的之间仍有很大的距离,还需做更大的努力。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作为自生自发秩序一部分的学术共同体秩序,其建构本身就是渐进的,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作法所能达致,因此,《中国书评》于此一时期的初步努力也就在中国学术史中具有了方向性的意义。也正是立基于此,当国内外学术界同仁建议我就《学术书评》出版一事进行商谈时,基于在1994年创刊时的初衷预设,加之我本人近几年对中国社会科学的纵深思考,使我实感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众所周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术界日益强调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量”和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学术规范化问题渐渐成了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论题。而我创办《中国书评》,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从知识上对这个论题进行讨论并从经验上对它加以践履。这场有关学术规范化的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除了中国学界从整体上开始关注学术规范化问题以外,我当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首创的学术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已然为国内绝大多数学术刊物所采纳、注释体例以及参考文献等规则也引起了大多数学术刊物和出版界的高度关注、对学术抄袭剽窃现象更是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成果的取得,绝不意味着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结束,实际上仅仅意味着它的开始;准确地说,这十年的学术规范化讨论只是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第一阶段,因为我认为,中国学术规范化的运动,其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还更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第一阶段的努力至少还存在着下述不足:一是缺失严肃的学术批判——除了一些揭露抄袭剽窃现象的文字以外,我们在既有的学术刊物上几乎读不到深刻涉及“知识增量”的学术批判文字;二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问题和知识生产机器的问题等)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当然,原本就属于中国学术界自己之事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在当下所流露出来的一丝丝国家化取向,也是令人颇感担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向第二阶段,而我认为,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既有的知识生产机器进行反思和批判。这是我郑重地思考有关复刊事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准备在《中国书评》中增设“中国学术和教育制度的反思”一栏目,目的就是履践这一核心任务。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