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再谈“革中国教育之命”——兼与邓宝杰同学交流

  “我本人不愿意卷入这样的一场争论,因而也就只有不去同意他们任何一方的主张,进而向(原文如此)以一种折衷的也是近乎投机的态度认为,“教”与“学”同样重要,共为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享有同一个课堂。”邓宝杰同学很坦白,自谦为:折衷、投机。但这不是我的作风。“通俗辩证法”可能连中学生都能滔滔不绝。但请不要忘记“矛盾论”呀。我是问题主义者,歌功颂德、左右逢源——不是我的长项。我们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什么?是打破百分之百的教和百分之零的学的尴尬局面的问题,远不是寻找二者均衡的问题。
  ““教”与“学”既然同为教育的中心环节,那么学生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就应当是平等的(至少理论上这讲得通),而实际上,由于教师学识水平以及学术经验上的优势远远大于学生,就使得“教”与“学”之间的天平并不是总能得以平衡。”我很费解——邓宝杰同学要期待一种怎样的平衡。弥合他们之间的差距吗?愿望当然很好,但现实吗?至少对于多数教师和多数学生来讲不现实,否则,教师们真的就“白多吃了几年咸盐”了。当然,少数精英学生完全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甚至超越教师在较长时间里的学术积累。“压迫哪怕是无意的,对学生来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学生对于教师的信息优势真的有压迫感吗?那真是我求之不得的局面。“致命”不知从何说起?目前,师与生之间还远未形成竞争关系,难道这种信息差距不是学生希望看到的吗?如果差距小了,教师可能会被斥之为——无能。
  “教师的一句不负责任便脱口而出的俗语,一句毫不留情的责难,乃至一句本来可有可无的埋怨,都会对他的学生造成莫大的影响,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这样的话——似曾相识。无疑,这是对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忠告。我在接纳这样的忠告之后,还想说几句。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当属——过失“伤人”。另有专家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潜台词是——责难可能太多了。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在责难中长大的呢?是不是对责难习以为常了呢?是不是对责难已经具有超强的免疫力了呢?别人我不敢说,我(作为学生时)——就是上述问题的——肯定回答者。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因此而错位?怎么可能产生莫大的影响(最多是记恨责难我的教师)?我真的希望每个人都坚强起来,独立起来,自主起来。学生真的那么依赖教师吗?如果是恶意伤人(恐怕只是少数吧?),自有讨回公道的地方。教师的人品——这恐怕只是讨论教育改革问题中比较间接的一个吧?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