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革中国教育之命——从高等法学教育说开去

  社会教育以具有开放化、多元化的授方为特征。虽然最受冷落,但其社会价值绝不容轻视。
  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就是在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三大挑战。教育形态多元化的出现,使学校教育不再一统天下,绝对的主导地位也终将风光不再。特别是相对于自我教育与终身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充其量只能算是上述两种教育形态的充电器或加油站。学校教育面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变迁和意识进步将不可逆转地衰退下去!其社会功能与角色定位必须适时调整,否则必将贻害国家与民族,必遭落伍、淘汰之厄运。让我们共同唤醒我们民族自身的自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意识吧!让我们共同营造我们民族自身的学校教育的良好氛围吧!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本身以及日益通畅的信息传输渠道,教师作为信息载体以及信息来源的功能日趋弱化。这方面的功能将由更低廉、更高效的其它形式的资源所替代。名家的讲课录像带也仅仅是众多信息来源中之九牛一毛,而绝不是全部。旧式的教师是给学生传递信息的人,新型的教师是协助学生处理信息的人,通过与教师交流,消化、吸收学生自己获得的初级信息使之上升为高级信息才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课模式也不是教师的主要功能。因为任何单向口头信息传递与书面信息传递之间没有质的差异,并且可以相互替代。就像只要看了一字不落的讲课笔记就可以不用听课一样。
  交流是需要前提的,即交流各方的头脑中必须对所交流事项具有一定的信息储备,这些储备信息是交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一方的信息储备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一方的信息储备。高等教育受教育者通常已经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大学本科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讲与听的层面上,特别是当听者的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为零的情况下,对听者的神经刺激及有效响应均是不利的。教者与学者之间,至少应从有知与无知,转变为多知与少知的关系。以往,我们的学生是头脑一片空白,坦然走进教室。并且会理直气壮地说:“正是因为我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才来听你讲。要是我都知道了,还来听你讲什么?”全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单向信息传递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孰不知,单向信息传递恰恰是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其实,我们的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并不是零。例如:性教育,爱情教育、消费教育、交友教育等等,几乎都是通过自我教育或社会教育来解决的。但是,一走进校园,自我教育意识就闭锁了。原因很简单,可以依赖教师,可以等、靠、要。教师所扮演的已经不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完全成了替读。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弱、能力差,教师的职能已经退化至给婴儿喂饭的保姆的水准。课堂教学就是替学生读教材,替学生从其它渠道收集信息,最终的结果就是替学生学习。所有的讲课内容完全成了学生的体外循环而只存在于笔记本中,几乎完全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随着讲课的结束,课程的结束,考试的结束,所有的所谓的学习成果也就统统随风飘散,踪迹全无。
  其实,走进剧院看小品、听评书与听大师学术演讲在本质上都一样,都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没有或者更精确的说是无法进行交流,因而作为听众或观众的一方也就无需作任何信息准备,在对方输出信息的领域可以完全是无知的。当然这种教育的效果往往也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学生一方有信息准备,师生之间也是一种不对称的信息交流,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信息通常也是由较多的师方流向较少的生方,当然师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益。生方接近、达到,甚至超越师方,就是教育的成果。交流式教学法当然需要师方的信息输出,但是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有着本质差异:这种信息输出是实时的,是具有针对性的,是随机的,是不特定的,是不可预知的,是建立在生方积极思索之后做出的能动反应的基础之上的。此时的信息传输不仅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更为实质的变化是:信息传输已经从根本上从教育的目的转变为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身主动的行为积极刺激教师后获取的信息,已经不再是自己学习的目的,而已经成为在强烈的自主意识驱使之下完成自我塑造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之一,诸多手段之一。学生的学习在此情此景之中升华了。教育的真实面目在此时此刻显露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