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把现在的这批民营企业家想简单了。像徐明这样的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还不至于如此浅薄和无知,单单为了风头而在足球上一掷千金。徐明曾经说,商人无利不起早,我不会愚蠢到把足球搞到不赚钱。
那么,中国足球赚钱吗?
如果想知道中国足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实在有必要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10年企业的得失说一说。
在中国搞足球赚钱吗?
谁都不曾想过中国足球联赛10年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你能够想象吗,在讨论中国足球联赛能否实行主客场制度的时候,反对派提出的最重要依据就是中国幅员辽阔,坐火车球员太疲劳,而坐飞机俱乐部负担太重。10年间,中国足球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连华录、广州太阳神、武汉美尔雅……你还能够忆起这些当年曾经投资足球俱乐部的企业吗?随着中国足球俱乐部门槛越来越高,那些生产家电、服装、保健品的中小企业很快就撤资了,剩下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从这一点看,像大连大河那样的小企业是根本玩不起现在的中国足球的)。
仅仅靠足球俱乐部经营,是很难自负盈亏的,更不要提赚钱。一面是运动员的天价转会费、工资、签字费及其他巨大开支,另一面是俱乐部可怜的收入。和国外有百年历史、树大根深的足球俱乐部比起来,一些常规性收入在中国很难得到:譬如因为体制问题,电视转播费不可能很理想,向国外出售球员的收入几乎没有,相关产品开发不够,门票收入也有限。
1994年第一批投资中国足球的企业现在还在坚守阵地的已经所剩无几,真可谓“去的去,来的来,足球的风貌永不改”,追逐利益是企业家的天性,有那么多企业家愿意往足球里跳,这些走马灯一样的企业都从足球里面得到了什么?
名声当然一下子就有了,一位记者朋友在联赛伊始感慨到:“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甲级足球俱乐部的老板,只需要几个小时,你就会成为地方名人;如果球队的成绩突出,只需要几天,你就会成为全国名人。”
当然,与此同时,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有了,足球场上曝光率之高,效果好过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
度过了以追求企业或产品的广告效应、知名度为目的的初级阶段后,“寻租”成了企业家更主要的动机。由于足球联赛社会影响巨大、球队成绩和名次在不少地区被当作“城市名片”乃至政府官员的政绩,以经营足球俱乐部作为代价,可以从政府那里交换到诸如税收优惠、信贷额度、土地批租、产品准入等好处。
很多企业都通过投资足球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当初申花集团仅仅是上海市区属企业,产品也是单一的洗衣机系列,自从投资足球以后,已成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和集工商贸、房地产、科研、教育、体育经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大连万达集团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资产规模数十倍的增长,都是成功案例。更有人不客气地提问,如果不入主足球,国安俱乐部何以能够获得韩国现代公司上亿元的赞助,力帆集团何以能够在重庆市黄金地段批到地皮建造洋河中心?
徐明足球经营理念臆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