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曾经有一度做的比较好。谈品牌、谈商业运作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频繁更迭,就是大家在反复地博弈从而达成自律和诚信。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拿1994年联赛刚刚开始时的名单和现在的中超名单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样的,中间也更迭过无数次,原来的投资人都已经不在了。做一年就换了东家,这就是短期行为,还没有来得及去形成和建设品牌就已经发生更迭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有一段做的比较好,您能说一说这个具体的情况吗?
韩:是有一段时间做的比较好。象北京国安,会开发自己的产品,会有球迷的组织,张路还带着一船的球迷渡海到山东去给球员加油助威,气氛很融洽,那些球迷也确实很喜欢国安,打出了“胜也爱国安,败也爱国安”的口号,就是家乡的人爱家乡的队伍,不管你成绩怎么样就是支持你,这已经有点国外俱乐部和球迷之间的这种感觉了。上海申花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有“蓝魔”,有自己的拉拉队,有自己的产品。曾经有一段中国的球市是非常好的,一些人应该深刻检讨,他们把这个球市做砸了。在95、96年的时候,中国的球市比现在的“超女”都要火。比如四川全兴发行套票,在发行前三天大家就开始排队去买票,带上凉床、凳子等物品,全家人轮流排队;或者是花钱雇民工帮自己排队。当时那种套票简直是最珍贵的送人的礼物了。当时在四川的女球迷中有一句话是“生娃要生小姚夏,嫁人就嫁魏大侠”,姚夏和魏群是当时她们最喜欢的两个球员,说明当时的球市的繁荣程度。
记者:以前的球市曾经那么火,与现在简直是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韩:主要是这种氛围和运行的机制的问题。投资人出了钱,出了力,却对联赛没有表决权,主要的权力是控制在足协的手中。投资人的感觉是,即使我没有主导权,但至少应该有一些投票权,比如说我们的冠名权转播权卖给谁、怎么卖、卖多少钱、卖了钱怎么分。但是他们没有这些权力,所以大家就各怀心思,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当然也不是说由俱乐部主导就能搞好中国足球,但是至少应该有一些权力。足协的那些规则和章程都是足协自己说了就可以决定的,俱乐部代表只能列席足协的会议,没有表决权。
记者:足协的权力很大,那足协和俱乐部在收入上是如何分配的?
韩:门票收入是由俱乐部主导的,冠名权是由足协主导的,电视转播权实际上应该是俱乐部比较大的一块收入,可是现在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基本上从电视转播上赚不到钱了。以前都是由央视转播,可是现在央视不买了,卖给地方台可是地方台又没有很多的钱。当年电视转播权卖给央视的时候,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矛盾,足协觉得央视在压价,没有按照市场价来付钱,两者之间争论很厉害。在争论还没有结果的时候,中国的足球已经开始滑坡了,这样央视就更不愿意出高价来买这个转播权了。体育运动的电视转播本来应该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人们通过电视看到了更多的比赛,喜欢上更多的球星,喜欢上这个运动,赞助商就会觉得有利可图然后就愿意赞助,电视台和俱乐部就都有了进一步运作的资金,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是假球和黑哨太多,水平太低,球迷不愿意看,赞助商一看球迷都流失了,自己的产品宣传没有受众了,也就不投放广告了,足球就失去了收入,积极性下降,质量也随之下降,球迷就更不看了,电视台也不愿意转播了,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记者:那您觉得现在中国的足球产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照上面的情况而言是要崩溃吗?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