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失败论。市场失败论,又称“弥补市场缺陷论”,它源于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于1984年所著的《日本的产业政策》。在该著作中,小宫对产业政策功能的定位是“弥补市场缺陷”,即产业政策是政府用以弥补或修正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所固有的局限性或缺陷的基本手段。由于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存在着信息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部性失灵、公共性失灵等,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主要以诱导的方式、但不排斥有时是直接介入的方式来调节或干预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的配置过程,以此来修正失效的市场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7]
(三)边际费用递减说。1992年,日本经济学家村上泰亮在其所著的《反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了“边际费用递减说”。 村上认为,新古典派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边际费用递增的法则”,其实边际费用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并非是普遍规律,边际费用递减是与边际费用递增同样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在研究增长与发展这类长期性问题时,边际费用递减的情况就成为关键。边际费用递减现象的持续存在是以技术进步的持续存在为依据的。村上认为,如果不对边际递减显著的产业进行必要的政策介入就会引出自杀性价格竞争,其后果不是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就是固化垄断。[8]
(四)危机导向论。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荟萃之地的美国,过去并无产业政策这一概念,只是由于日本战后实行的产业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经济实力已可与美国相抗衡,才使美国不仅感到日本的威胁,也对理论上并不太成熟的产业政策刮目相看。所谓“危机导向”,是指被作为赶超对象的美国感到后进国高速发展的威胁,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屡遭败绩而产生了危机感。不得不放弃过去只运用财政、金融政策进行总量调节的政策。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对处于困境或感到国际上存在较大威胁的产业采取一些扶持政策,而对于健康发展的、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的产业,则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9]
(五)机会导向论。这种政策理论是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激烈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核心是,在不断涌现的新产业面前,把握住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新兴产业中选择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10]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50—100年,如何赶超发达国家是21世纪的一项艰巨任务,“后发优势论”无疑有其现实适用性。同时,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刚刚起步,既有一般性的市场缺陷,也存在着特殊性的市场缺陷——市场的不发达性和不完善性,因此,也有“市场失败论”发挥作用的空间。另外,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边际费用递减说”是培植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产业政策原理,因此,“边际费用递减说”也有其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