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税收执法如何保护纳税人权利(之一)一事不二罚

税收执法如何保护纳税人权利(之一)一事不二罚


翟继光


【关键词】税收执法;纳税人权利;一事不二罚
【全文】
  在税收执法特别是税收行政处罚中,税务机关直接与纳税人打交道,而且直接影响甚至剥夺纳税人的权益,这时是评判税务机关是否贯彻了纳税人权利保护原则最关键的时刻,也是纳税人的权利最值得保护的时刻。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处罚,有一项基本原则必须遵守,即“一事不二罚”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于纳税人的同一个税收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相同种类的行政处罚。对于这一原则,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有明确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里的规定还不是完全的“一事不二罚”原则。因为这里仅仅规定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对于其他的行政处罚没有禁止。例如,可以给予一次罚款、一次警告的行政处罚,也可以给予两次警告的行政处罚。
  一事不二罚原则是纳税人权利保护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纳税人的同一个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一次处罚就能够达成设定该处罚的目的时,就不应该给予两次相同种类的行政处罚。特别容易出现一事不二罚问题的领域是行为犯和结果犯相重合的领域。对于行为犯而言,只要出现某种行为,税法即给予一定的处罚,不需要有结果出现,而对于结果犯而言,则不仅要有某种行为,而且该行为还必须导致了某种结果,税法才给予一定的处罚。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规定了大量的行为犯,例如,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或者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的;等等。可以讲,《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大部分税收违法行为都属于行为犯。而典型的结果犯是偷税,偷税是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偷税所强调的结果就是“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如果没有这一结果,就不能认定为偷税。
  如果纳税人的行为同时构成行为犯和结果犯,应当如何处罚就是一个需要运用“一事不二罚”原则进行审视的问题。例如,纳税人没有办理税务登记,也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帐簿,同样没有进行纳税申报,并由此导致少缴税款。显然,纳税人的行为违反了《税收征管法》的四个规定,构成了“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未按照规定设置帐簿”、“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以及“偷税”等四个违法行为。如果把纳税人的行为视为四个违法行为而分别给予处罚,那么,对第一、第二个违法行为应当“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第三个违法行为应当“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第四个违法行为应当“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把纳税人的行为视为一个行为,那么,就应当按照“一事不二罚”的原则来处理,不能给予四次处罚。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