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法学——“主体性中国”的建构理路

  第二,根据论者各自对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问题束”所做的阐释,努力建构中国自己在这个特定时空结构中的“法律理想图景”,根据这些“理想图景”去评价及批判、捍卫和建构中国法制/法治与社会的发展进程。
  这一通过“反思平衡”所可能使我们达致“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之共识的过程,亦将在某种程度上成就我在《迈向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一文中为中国法学提出的另外一项宏伟的知识使命,亦即“在对此前各世纪法理学的反思和否思的基础上并在中国立场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全球结构的法理学范式’或一种‘全球结构的中国法学学派’,并由此形成我们在此一特定时空中对人类法律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新认识。”
  七、结语
  经由对“如何认识‘全球化’这一进程”以及“全球化进程对中国或中国法学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两个理论问题的辨析和回答,本文阐发了我对于“全球化”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基本认识,亦即“问题化”和“结构化”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术界应当以“特定时空之下的中国”为思想根据和出发点,并且依凭此一根据去探寻一条从“主权的中国”到“主体性中国”转变之路——亦即探寻一条“中国理想图景”所代表的从当下的中国角度来看更为可欲和更为正当的道路。至为关键的是,针对在我看来应当探究中国社会秩序之合法性基础的中国法学,我提出了它在全球化时代所应当承担的时代使命,亦即建构全球化时代中的具有“主体性中国”视角的“中国法律哲学论纲”:建构中国自己在这个特定时空结构中的“法律理想图景”,并根据这些“理想图景”去评价及批判、捍卫和建构中国法制/法治与社会的发展进程。
  毋庸置疑,上述基本的问题意识,也正是我不久前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17]]中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问题得以在中国当代思想领域中出场的基础,或者说是我质疑和批判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我对中国法学的反思和批判,只是我对中国当代学术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一个具体个案,当然,它也可以被视之为我对中国未来命运予以关注的一个具体个案。所谓个案,主要是在这样两个意义上讲的:
  第一,我所旨在揭示和批判的,在根本上讲,乃是某种特定的“知识系统”(在该文中是指在1978年至今26年中的中国法学这一知识系统)对其所描述、解释或论证的对象所具有的那种我所谓的“正当性赋予”力量,亦即在整体上讲,中国学术在当下的中国发展过程中对某种未加反思和批判的“移植”入中国的社会秩序或政治秩序施加了一种为人们所忽略的扭曲性的或固化性的支配力量。我早在《研究与反思》一书的自序“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反思”中就明确指出,“正是这些被我称之为‘结构性基础与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是人们熟视无睹但在根本的意义上却支配着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现象,它们才是真正‘不在场’或‘始终沉默’的东西,因此,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才真正是当下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所在”[[18]]
  第二,我对作为整体的中国法学的反思和批判,事实上还隐含着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国”以及如何认识和解释“中国”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中国法学在1978年至今的26年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说自觉不自觉地受着我所谓的“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不加质疑地把西方社会的制度性安排转化成“法律理想图景”予以引进和信奉、进而遮蔽甚或扭曲中国现实社会结构或中国现实问题等等,除了该文所做的各种分析和讨论以外,都在根本上涉及到了我们重新定义“中国”、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和根据什么定义“中国”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首先,在根本的意义上讲,“中国”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定义,而不能只由某些人——比如说中国的“都市人”——来定义,也决不能由西方人来定义;其次,我们需要根据中国本身——亦即世界结构中的中国——来定义“中国”。在这里,“中国”既是我们思想的出发点,又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换言之,我对中国法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之建构的主张,在根本上乃是以一种自主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之努力的一部分,至少是开始要求根据中国本身定义“中国”并建构“中国自己理想图景”的开始。
  
【注释】  本文是我所承担的2004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法学”(项目批准号:04AFX002)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邓正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中国书评》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

]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可以参见W.twining, Globalization and Legal Theor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 P. De Greiff and C.Cronin, Global Justice and Transnational Politics, The MIT Press, 2002. J. E. Stiglitz,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W. W. Norton&Company, 2002. D. He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Polity Press, 2000. Kevin H. O’rourke, When did Globalization Begin? Kevin C. Kennedy, A Review of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Godfrey B. Tangwa, Globalization or Westernization? David B. Goldman, Historical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Law.保罗·赫斯特等:《质疑全球化》,张文成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罗宾·科恩等:《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杨雪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马丁·休伊森等:《全球化:全球治理》,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杨雪东:《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