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安老师:双规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在起草
行政监察法时也有,
行政监察法里面是双指。当时,我们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党作为非国家机关的话,它不能涉及到人身自由,不能涉及到对财产的强制。但是,这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双规是涉及到人身的问题,登记财产则涉及财产权的问题。我们当时提出来后,当时中纪委的副书记说,你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现在腐败这么厉害,你不给这个权力,他一回家,这个案件就办不下去了。后来我讲了一些,至少得有时间、地点有一些限制。但这个也没法限制,因为他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不讲。那么,假如搞错了,能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就涉及到行政诉讼这个行政是什么意思?如果行政是行政主体的行政,那纪委不是行政主体。但如果行政指的是行为,一个行使公权力的行为。那么,共产党是国家拨款的,实际上在行使公权力,这就涉及到如何把我们的党纳入到
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作的问题。既然它在行使公权力,它就应该承担公权力的法律责任。这还包括它的政治责任,政治责任就是在人大承担责任。你搞错了,人大可以罢免、咨询你,因为你在行使公权力。你管党员人大就不会管你的事,你在管公家的事,按照我们的
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有权过问。但是我们没有
宪法诉讼,也没有修改
行政诉讼法,所以这个问题目前不可能解决。
马怀德老师:我补充一句,如果是党的双规,那么我觉得从社团法的角度讲,一个社团最重的处罚就是开除团籍或者开除党籍。你自愿加入这个组织,那么你如果违反了相关的规定,不适于在这个组织继续存在的话,那你就离开这个组织,这是最重的罚了。所以,限制人身自由作为一个党纪处分,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这超出了社团法所能够设定范围。更何况从法律保留的角度讲,社团法也不能限制人身自由。但刚才姜老师讲的这个,在监察法里头,原来监察条例里头规定的这个双指,指的是监察机关,在这个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但也没有说是可以限制人身自由。所以,我认为,从监察法和当时监察条例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限制人身自由也未必有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双规,双指,不管叫什么,只要是限制人身自由,法律又没有明确授权,那我觉得这是违法的。违法的话,如果是监察机关实施的,那就可以进行行政诉讼。但这里头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行政法里头第12条,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不是这个“等”字包括了这类东西,如果包括进去的话,又不能进行诉讼。所以修改
行政诉讼法实际上是涉及到这类问题的。如果从扩大诉讼范围的角度讲,应该把它纳入,如果说从法律文本的解读来看,它是没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王锡锌老师:我们下面还可以接受一到两位同学的提问。
提问3:马老师,您好,我问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诉讼,包括这样一种公益诉讼,那可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相对人他可能是非常广泛的,有这么多的相对人,他可能同时提起诉讼,而且不同法院可能做出互相矛盾的判决,那么如何处理这样的一个关系?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再设置一种比如诉讼停止、先诉讼原则?
马怀德老师:谢谢你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刚才没有时间具体解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诉讼的安排,正好借着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补充两句。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诉讼之后呢,我觉得面临的问题很多,你只说到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实际上,面临到一个原告资格,一个是审理的程序,审理的管辖法院,以及最后的判决,判决的内容,以及执行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最重要的就是原告资格,即谁能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这个我觉得,由于抽象行政行为,大多都是客观诉讼,所以由抽象性行为引发的诉讼,就不能简单的雷同于主观诉讼来设计它的制度。因此我们在修改稿里头提了这么一个建议,第一:如果老百姓认为,某个抽象行政行为侵害了你的合法权益,如果它已经演化成了一个个案,不是普遍性的,那你就以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提起诉讼。如果它尚未执行,还是处在对普遍相对人的义务产生一种影响的话,那么你应该先向检察机关告发,由检察机关代表公益,提起这种所谓的公益诉讼。如果检察机关拒绝就你的请求提起诉讼的话,那么个人是可以起诉的,甚至可以你所在社团行业团体也可以起诉。
那么如何避免法院之间矛盾判决呢?这个确实可以有一种制度设计就是,有一个互相尊重的原则。如果两个法院同时收到的,那么另外一个法院就应该终止诉讼,尊重其中一个法院。但如果一个抽象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个地方性的,从地域管辖的角度设计,比如说发改委发的一个文件,你不服,他不服,如果把管辖法院就确定在北京一中院,那么就不会造成诉讼上不同法院的管辖造成的不一致的判决了。所以,这个问题呢,技术设计很复杂。但是有很多国家有先例,有的是在个案审理中,附带地审查抽象性行为。有的是终止个案审理,然后送交,比如说是台湾大法官会议解释呀或者说有些国家的
宪法法院来审理。总之,应该是有出路的,也不能说这种抽象行政行为因为太特殊而审不了,那倒不是,都能审得了,只是说技术上,来调整安排。
姜明安老师:有一个当事人到被告所在地去提起诉讼,那么所有的有原告资格的人都可以到被告所在地法院进行登记,看一下有多少人,然后推举出代表。
提问4: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个关于WTO司法审查的问题,涉外诉讼中有一个国际条约的适用,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与本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我想问一下,当时制定这个条文的时候,是否有一个假想,有哪些国际条约在行政诉讼领域中适用?WTO协议在司法审查中,在审查范围和审查强度上,与行政诉讼是有关的。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条款,在诉讼问题上我们应该要扩大,而不是一个履行条约的问题了。而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上,WTO不能直接适用。所以我想问一下老师在条约适用上的观点。
湛中乐老师: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因杂音太多,听不清,未能整理)。
王锡锌老师:比预定的时间超出了37分钟,如果我这个表是准的话。我作为主持人,其实还想请求各位老师和大家借我1分钟的时间。
我觉得是
行政诉讼法,至少对我来讲,使我得到了和大家坐在这个位置上。在1990年,中国发生了两件重要事件,一件是10月1号
行政诉讼法开始实施,一件是我大学毕业。这两件事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有联系的。因为我找的工作就是做
行政诉讼法实施以后的法律法规规范的清理工作,当时是在武汉市政府法制办。15年过去了,我们聚在这里,给我饭碗行政法律起草者,和将要给我更大饭碗的
行政诉讼法的修订者,还有各位我们的同仁,我们都聚在一堂。我个人的感觉呢,对
行政诉讼法这样一个制度的思考,可能有两个方面,和姜老师、马老师他门的思考大同小异。
我认为从某一方面来讲,
行政诉讼法可能有它的成功之处,但是它的失败也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个人对
行政诉讼法这一个制度的评价,我用了一个概念:一个失败的成功。这样一个行政诉讼制度,我认为,它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或者换句话讲,我们看到它很多的失败。但这个失败,并不一定是由文本造成的,文本已经写的很好,但是这样的制度如果是一个活的制度,必须要在一个环境中,也就是蒋勇律师也好,马老师也好,他们都是讲到一个制度的生态,这样一个问题。可能这样的一个文本,在多大程度上变为一个现实,至少可以肯定的说,不完全是这个文本写的好不好的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陈端洪教授几年前写过的一篇论文,他就从法社会学这样一个角度,提到了对峙。也就是说,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行政诉讼至少有这么几个建树。第一,它打破了国家神话,国家不再是个神话,它可能犯错。第二,它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对话的平台。它营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两端的对峙。在法律层面上你看不到,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中国今天许多制度的推进,是借用这样一个母体来完成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乙肝歧视案件,这个个体化的案件,它使诉讼变成一个政治过程,而非完全技术化的法律过程,然后你会发现它有一个制度的变迁,而离开那样一个社会平台这是很难操作的,首先这个意义上来讲,行政诉讼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所以我的第一个判断就是,作为一个制度,它可以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来解释。但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从社会学这个角度来解释,我觉得在后者上,我们的行政诉讼制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第二个意思,姜明安教授以及马怀德教授,陈端洪教授,还有湛中乐教授,蒋勇律师。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在规范层面上,在制度建设层面上。但是我刚才讲了,一个制度环境,或者可以说,在任何法律制度或者说公法法律制度之上,仍然有一个政治制度的武器。而我认为,这始终会面临着一个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那怎么打通这样一个障碍呢?我认为是行动。其实许多事情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看到了去年中国的10大法制人物,没有法学家,最后加了一个许崇德教授。其他那些平凡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成为10大法制人物,是因为他们的行动,而他们的行动改变了制度,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上个世纪的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正当法律程序的革命,许多人认为是联邦法院的大法官完成了这个革命,有些人认为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用两篇论文。其实都不是,是那些采取了行动的、提起了诉讼的人。是那些人,他们利用了这个机会,把握了这个形势,他们用行动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技术、策略、技术以及激情,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