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在党卫军军官海德利希的操纵下,由监狱囚犯装扮成波兰人,演了一场莱维茨电台遭到波兰袭击的闹剧。 正是以这个借口,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侵略战争。一天以后,第三帝国国防部颁布了“关于采取特别措施的命令”。国家社会主义早就将广播纳入他的宣传系统,通过短波和长波对国内外的德意志人进行纳粹意识形态的宣传,以及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同时纳粹政权十分惧怕国外的电波进入德国。因此,在1939年9月2日,纳粹政权颁布了一项命令,该命令第1条规定“禁止收听外台,违者判处监禁”;第2条规定“传播外电新闻者,判处监禁,以至死刑”。纳粹统治时期的广播内容除战事新闻外,主要有音乐会,如瓦格纳歌剧实况 ,后期增加了防空警报。1945年5月7日,纳粹外交部通过广播电台宣布投降。
战后,关于重建德国广播电台的任务和性质,占领国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广播业国有化,邮政系统对广播设施的专有权被取消,1947年的一项法令宣布“美国军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分散报业和广播业对公众思想的影响,并且禁止政府对这些行业的直接干预”。在三个西战区中,占领国对广播的控制权保留到1955年。广播事业的管理权限交还德国人后,各政党和联邦政府开始了对广播方针的首次修正工作,1956年的方针规定了广播理事会仅仅由各州议会决定,而管理理事会中应有州政府的首脑和部长参加。
和广播相比,电视在当时的影响非常有限,不能和广播相提并论,而且其发展历程也是断断续续的。自1928年对视频技术的一系列试验和1934年试播后,德国在1935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拥有一套定期的电视节目,在柏林每周三晚上从20点30分至22点播出电视节目,公共电视收看俱乐部相继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节目内容不断扩大,不过和广播相比(德国当时在欧洲广播听众是最多的),电视并不具有吸引力,尽管也出产了一种大众收视机,并已普及电视技术,但是战争开始后,批量生产停止了,电视业的发展因而也中断了。战争结束后,1950年1月25日西北德意志电视台开始试播,并于同年的圣诞节正式开播。黑森州电视台和巴伐利亚电视台以及其他一些电视台也相继开播。
战后德国广播电视最终通过英人Sir 尤格林爵士,引入了BBC的办台模式,并加以改造。核心是:既要避免商业化,也要防止国家化。当代德国广播电视台的宗旨即在于通过传播信息、寓教于乐,实现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权。对此国家应尽可能少地干预。另一方面,与报业新闻自由不同,广播电视业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分配频道,才能得以兴建和运作。由于这个原因,广播电视报道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在
宪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广播电视报道自由的实现,不在于一个社会里,左中右印刷媒体不同声音频谱相互辩难所形成的“交响”,而在于广播电视台内,从节目宗旨到节目内容宏观决策的多元机制。德国电子传媒的这一特色,值得我们实施新闻改革的时候加以留意。此外,德国广播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手段,在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政治向心力以及引导大众走向更高的境界,而不是做群众的尾巴,从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尽管中国和德国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对这一理念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