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载《改革》1993年第6期;吴敬琏 等著:《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例如可参见 张显球:《从美、日的公司治理结构试析建立中国式主银行体制的可行性》,载《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第9期。
所谓相机治理,是由钱颖一所提出来的,他建议把现有的部分的中央银行的庞大网络进行重组,以形成多家地区性的商业银行,在国有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时,由银行进入企业实施相机式的接管。参见 前引 钱颖一。
罗纳德·I·麦金农 著:《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第二版)》,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参见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著:《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参见 默顿·H﹒米勒:《治理公司的两种不同战略》,载 徐滇庆 文贯中 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大多数学者仅仅指出了银行改革依赖于国企改革,而忽略了两者的冲突。参见 前引 钱颖一;前引 萧灼基 主编:《中国金融分析与预测1996—1997》,第139页;前引 蒋祖祺;前引 吴敏。
这是指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迫使国家银行给予过多的低利率贷款,另一方面贷款资金又从这些企业输出,形成了一个“资金陷阱”,导致通货膨胀。参见 前引 谢平,第44页。
参见 周正庆 著:《中国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中国人民银行资金管理司:《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参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
3条。
参见 胡定核:《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日报》(华东版)1996年12月10日,第13版;刘国光 刘树成:《论“软着陆”》,《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1月7日,第13版;张克智:《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1月9日。
前引 易纲 ,第88页。
世界银行指出,各国金融改革的途径有两条,即新银行的准入和原有银行的改造,同时指出,各国应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混合策略。参见 前引 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第100—111页。
应当看到,各地涌现的非法集资、内部入股、“隐形资本市场”等,是在既有银行融资困难的前提下,在制度事实和非正式规范层面上的一种现象,它表明了既有银行系统周转资金能力的局限性。
参见 史际春 著:《国有企业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参见 谢平 著:《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8页。
参见 前引 萧灼基 主编:《中国金融分析与预测1996—1997》,第50页。
许多学者提出了专业银行“股份公司化”和“国有控股”的方案,这种产权上的改革也是一种改善激励的途径。参见 前引 萧灼基 主编:《中国金融分析与预测1996—1997》,第38页;陈江旭:《西方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和组织结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载《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第7期。我们认为,产权的改革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政府当好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