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李绍章:较真精神与永远长不大的土生阿耿

     一、批评不同于报复
  我对学界和社会领域一些问题的批评源于我的一种独立思考、自由思考。而有些读者却一定猜测我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因为“某某得罪了我”、“我在报复”,等等。这很明显是一种“斗争思维”。我很不明白的一点是:好多人看问题喜欢用很世俗的眼光来不加区分的看待周围所有的人。确实,在一个世俗社会里,“报复心里”在很多人那里很有市场。所以,一看到批评和指责就马上很敏感地猜测“肯定是有恩怨”、“这是在报复”、“不是在炒作、作秀就是别有用心”,等等。我承认在批评界确实有一些“小人”是出于这样的动机和目的,也喜欢干这样的活,但我也同时相信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这样无聊。我还是相信在这个社会、在这个学术圈内还是有一些正直、耿直、善良、独立思考的人存在的。不谦虚地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也很愿意做这样一个人。
  因此,我写的所有的批评文章所批评的客体或者对象,都不是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得罪了我”我才去批判的。显然不是!事实上,我几百篇网络文章中大概有一半是赞颂型或者折衷型的文章,有一半是批判或者揭露型的文章,但对前者的赞扬并不是因为我“受了他们好处”;对后者的批判也不是因为“他们得罪了我”。试问:批判的文章也占到100多篇了,100多篇中涉及到的个体和群体所包含的人物太多了,难道他们都“得罪我”了不成?说实在的,我批判的主要是“事”,而不是“人”,除非在特殊情况下,确需要对“人”进行批判的时候,才涉及到“人”的因素。不过,一定要弄清楚的是,当我把靶子对准“人”的时候,这个所谓的“人”在我心中已经基本上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既然如此,我批判的依然是“事”。其实,我的批判文章中涉及到的好多人,我是根本不认识的,但通过调研可以知道有这些人的一些事,所以敢于及时站出来、跳起来、吆喝起来。比如《好色导师面面观》一文,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好色导师确实存在并且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好色导师我都认识,我批判的就是“好色”这一违反教师(导师)职业道德的事情,而不是具体的“人”。可以说,我批评过的人太多了,当然也得罪了很多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学界的教授、名人等;司法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文艺界的一些艺术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政界的一些部门、官员;企业界的企业家等;医疗卫生界的医生、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等;教育界的一些校长、管理人员等;体育界的一些体育明星等,只要他们能够看到我的文章,又喜欢对号入座的话,难免会触及到这些人的廉价利益。可以说,我的批评文章涉及到的领域很多,说得世俗一点就是“打击面很广”,难道就因此妄加猜测是他们都得罪了我,我才去批判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二、批评未必“面面俱到”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