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治评论2003年:经济法:经济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效果为大。”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因此,他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是“无为”的,他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
  亚当•斯密的观点在受到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冲击后,被凯恩斯行动主义取而代之。凯恩斯认为,亚当•斯密的理论建立在完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但实践中并不存在完全市场机制。完全市场机制至少要具备六个条件:(1)每个当事人都拥有完全的经济信息,在经济当事人之间经济信息是对称的;(2)存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一个生产者可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也不存在垄断地位和垄断竞争;(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由于其他条件的约束,边际产品的增加量随投入加大而递减,增加产量不会减少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4)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不产生外部性;(5)交易成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可以合理地追求利润最大,效益最大化。
  很明显,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局限的存在,完全市场机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市场的自发调节灵活、快速,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由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市场的自发调节——实为市场主体在个人理性支配下的自主行为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有时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彩电业、VCD行业的不正常发展就是典型例证。同时不加约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垄断,走向自由竞争的反面。即使在市场最完美最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主体仍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则会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往往不愿意对难以克服外部性且回报率低的公共行业进行投资。因此,没有政府干预,单纯依靠市场难以解决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供应的问题,造成市场失灵。
  博弈论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就是“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通过“囚徒困境”的解说,揭示了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合作行动较之人们之间的竞争,前者对人们的效率最大,收益最高。因为,无论是合作博弈还是非合作博弈,合作总是有效率的,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自由的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往往很难形成自发的合作,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双方交易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