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访英随笔

访英随笔


李道刚


【关键词】英国;签证;游览
【全文】
  访 英 随 笔
  文/道刚
  英国驻德总领事馆里,人满为患,气氛压抑,定会使你产生如下感觉:并非置身于联合王国的商务外交机构,而是误入了某家医院的候诊室。该国朝野舆论早就将持续衰退的经济归咎于移民潮。既是“祸水”,当力拒之。不过,大英子民自己也有“周游列国”的祖传癖好(据统计,近年约有一百万外国人进入英国,同时也有相等数量的本国人移居境外。人口总数稳中略有所升)。更无奈英吉利岛国先天不足,切不可断然拒绝国际往来。往来就是来往,有来无往非礼也!据查:这个声称要亲眼看看狄更斯笔下“雾都”的中国人,确与移民无涉。于是,我如愿以偿地拿到签证。
  获准入境,反倒忐忑起来。大概因为少年时代悠远的梦幻快要成为现实吧,客轮破浪穿越烟波浩渺的多弗尔海峡时,心中由然生出一阵莫明的苍凉。或许正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出征时的那“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看来,地理环境铸造民族气质的论断,不无道理。
  我当然不是去“入地狱”。只是对一个慕名已久的国度,作一次短暂的私人访问,而首先得为我这凡夫俗子,找一处吃喝拉撒的地方。旅馆介绍所前的“长龙”让人望而却步。据说,住地大多远离市区,且未见得便宜。可附近饭店每晚的住宿费都在60-70英镑左右(约700元),更非吾辈能够问津。何况,那服务台上还分明标着“请付百分之十的小费”的字样。若上得楼去,送茶的印度小姐,准把你当日本富商。不拿出大大的小费,哪肯罢休?我下意识地将手伸进口袋,拿出的不是小费,而是朋友的朋友的地址。
  克莱尔,一个待业的女大学毕业生,独占三层小洋楼。祖上必有显贵。伦敦住房紧张,房租涨幅大大超过工资通胀速度,工薪阶层叫苦不迭。10%的人租房。30%的人住靠地方税收盖起的公房。由于保守党的紧缩社会政策,这类房源比例已逐年下降,买房人数目前已超过60%。贷款免税的优惠,更增长了后一种趋势。克莱尔将自己的家变成了一所“青年公寓”,或者叫“青年之家”更为贴切。室内各类生活设施和用品齐备,客人自便。住宿的人不交房租,只搞卫生。我非长住,故免为其难。初冬的伦敦,阴雨连绵,屋内奇冷。由于燃料紧缺,取暖费自然昂贵。卧室暖气都定在最低一档——近乎全无。好在主人备了一尼龙睡袋,虽拘束手脚,使夜间恶梦迭起,却能抵御风寒,免去颤栗之苦。清晨,每被问起睡得如何?我一面回答:Quite good,一面暗暗赞叹英国语言表达之如此恰如其分。比起美式的:Very good,更是既得体,又不做作。英国英语不仅文词委婉含蓄,且讲起来萧洒自信。操标准牛津英语的人,不管他们穿戴如何,一个个都显得绅士派头十足。据传,在英国,语言的雅俗程度至今仍是甄别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准之一。无论如何,那超凡脱俗的音调和居高临下的语气,的确活现出主观改造客观的英国精神。当你心情不佳甚至沮丧时,讲英语(英国英语)吧!它定会使你立刻恢复良好的感觉,重新找回自我。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