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公司治理之研究

公司治理之研究


杨敏华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探讨公司治理之意义,其次探究公司治理理论之渊源,再次了解公司治理立论之内容,然后剖析公司治理模式之种类,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我国内地及台湾地区之模式,最后归纳公司治理运作之检讨。鉴于世界各国都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改革,强化企业竞争力迈向国际化,期冀本文能够对我国两岸主管机关及公司企业有所助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单层委员会、双层委员会、独立董事、经营董事
【全文】
  一、公司治理之意义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管控」[1]、「公司管理」[2]、「公司管治」[3]、「公司控制」[4]、「公司统理」[5]、「公司监理」[6]、「公司监控」[7]、「公司监督」[8]、「企业监控」[9]、「企业监理」[10]、「企业管控」[11]、「制衡监控」[12],故台湾学者对此用词混乱,众说纷纭。台湾学者王文宇将之译为「公司管控」,认为(governance)一字本寓有「自治」及「监督」双重含意,一般英美学者使用此名词时多兼及「管理」及「监控」两个方向,因此使用「公司管控」,似较贴切,其包括「管理」与「监控」两个面向,第一个面向(管理)系指公司透过自治方式来「统管」(govern)或「经理」(manage)业务,例如设置股东会作为最高意思机关,及遴选经理人以发挥专业经营等;第二个面向(监控)为采取适当监控机制来「监督」(monitor)或「控制」(control)公司事务,例如设置董事会来监督公司业务经营,并课以各种义务或责任以防止违法滥权。
  学者刘连煜教授使用「公司监控」,其认为「公司管理」容易与公司之企业管理的概念混淆;而「公司控制」与「制衡监控」之名词,则易让人误会与公司控制权争夺战之概念相同,所以选择使用「公司监控」乙词,以表达其监督、防弊的概念。
  笔者对于(Corporate Governance),采「公司治理」,其理由:第一、大陆学者几乎全采「公司治理」之名词,对于任何人从事公司法律之研究,单纯而容易,言简而意赅,不会混乱,符合法律基本精神,使复杂事物单纯化。第二、台湾学者同一名词,却高达12种用词以上,徒增纷扰,而最近学者有改采「公司治理」用词之趋势[13]。第三、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尝言:「要辩论,首先定义用词先一致」,以免坚白同物之误解,公司治理用词一致,中文法律学者则极易清晰彼此之含义,以免陷入文字用词之迷失与盲点。
  学者刘韵僖、叶匡时认为「公司治理」的定义,即:「健全企业的董监事组成与运作,降低少数企业主掏空公司资产的机会,而使公司在长远发展中董监事的角色功能能合理发挥。」学者陈春山以为:「公司董监事会对公司统治管理权责,为股东会股东权的下层权责,而公司统理权的下层权责则为公司经理。」学者刘连煜则认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为防止经营者于掌控公司大权后,玩忽职守、不负责任、浪费奢侈甚至利益输送之情事发生,故法律设计予以公司所有权者制衡监控经营者之权。」学者黄铭杰认为:「如何将有关公司决策、营运与监督等权限,在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甚或公司周遭居民等利害关系人之间,做合理且公平的分配,进而促使公司得以在效率性与公平性间,求得平衡的发展。」
  大陆学者陈丽丽认为公司治理,即指:「公司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关的设置状况,以及各公司机关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制衡和协调机制[14]。」学者崔勤之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内部机构分权制衡机制和法律规定的公司外部环境影响制衡机制两部份[15]。」学者姜华未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是以建立合理制衡关系为目标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16]。」学者方龙喜认为:「公司治理机制是指公司机关的配置及其相互关系,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资产所有与经营的分离,如何在公司机关之间分配权力,建立高效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机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17]。」
  由于「公司治理」一语所包括之内容繁众,几乎不可能对其概念、定义作统一具体的描述,故美国法律协会(American Law Institute , ALI)在历经十几载的讨论后,于1994年所公布的「公司治理原则」(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放弃对该词做出定义的规定。此种困难亦反映在上述各家学者所用之名词,惟不论何者,笔者认为总归公司治理之涵义,一言以蔽之,即:「公司权力之制衡,利润之均沾。」
  二、公司治理理论之渊源
  
  公司治理是一个从法律学、经济学、财务学、会计学、甚至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公司企业组织的运作,以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利害关系人,包括股东、经理人、员工、上下游厂商、社区、贷款银行、政府税务机关等之间的互动,以评估其各别绩效的一个课题[18]。由于公司法理论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一直经历着重大的演变和发展,关于公司治理的探讨随之亦不断进行调整和重构。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如何进行法律上的制度架构,使公司的经营管理阶层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不损害公司法人和其它成员的利益。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英国学者R. Tricker率先著书立说,并以此作为书名。其实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A. Berle)和米恩斯(G. Means)出版「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19],乃探讨美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先驱,该书认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公司股权日益分散,股东拥有统治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已成为美国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所谓「经营者支配论」,几乎都是从这本经典著作衍伸,迄今仍然发挥极大的影响力。主张公司要有效运作,内部组织应将「控股」及「治理」分开;认为股东拥有公司股权,以控制股权体现公司主人的身份,而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工作;因为股东本身未必拥有管理公司的专业知识,而董事会成员有时亦各别缺乏庞大资金成立公司,其却是由经验丰富的企管菁英所组成,故公司将股东与董事合并,便各得其所,各展所长。该著作中亦提出,公司治理问题是由公司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产生,公司控制者和所有者具有不同的利益,在人性的自然私欲上没有理由假设公司控制权的经营者会选择以所有者的利益为目的而经营公司。故公司治理一直致力于解决公司的控制者与所有者之间利益均衡一致的问题[20],亦即公司治理的目标取决于公司控制者在何种程度上平衡自身的利害和所有者的利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