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不能被剥夺用手机权利
毛寿龙
【全文】
为了让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很多高校都出台了帮助贫困生的措施,并给其相应的补助。这显然是深得人心之举。
为了让困难补助真正到位,很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定,比如,接受补助的学生,要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铺张浪费。更有高校规定,除了毕业班之外,困难学生一律不得使用手机,否则不给补助。
不过,看起来合理的规定,在笔者看来,也有很多疑问:
抽烟喝酒,生活奢侈,铺张浪费,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如果是长期的,显然就不是贫困生,自然可以作为证据,取消其接受补助资格。但如果是短期的,只是偶然为之,则只能说是"过节性”的消费,不能作为铺张浪费的依据。
至于手机,一般认为是奢侈消费,贫困生是买不起,也是使不起的,而且也很难说是最低水平的生活所必需的。不过,人的生存状况是复杂的,在特定的选择组合条件下,人们会倾其全力来购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比如,手机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联系方式,有了手机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包括打工和寻找工作等。把手机当做富裕的象征,有点像社会上把养猫养狗和汽车当做富裕的象征一样,都是想当然的、简单化的想法。其实穷人养猫养狗,花费并不高,只是给自己找个伴儿,因为穷人一般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贫穷,平时很少有社会联系,自然只能选择养猫养狗当伴儿了。汽车是奢侈物品,所以,国家征收了很多税收,但实际上在北京有很多穷人购买廉价汽车,当然,他们购买的目的是挣钱养家糊口,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而上升为富裕阶层。
所以,简单地认为贫困生不能抽烟喝酒,不能铺张浪费,是想当然的做法。这样做,不仅在技术上站不住脚,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
勤俭节约,是一个道德标准,由于其标准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个体化的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很难作为一项政策去推广,什么是勤俭节约。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经济人的本性,都会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的方面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给所有的人以最多的选择自由,其福利就会最大化。根据这一道理,勤俭节约,并不是把消费限制在某个水平下,并限制其消费范围,规定每个月只能把多少资金用于吃喝,什么不能买,什么不能用,而是给每一个人更充分的选择机会,让其在特定的资金约束条件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