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法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
秦天宝
【摘要】“新型工业化”思想是对我国多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和推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以《
清洁生产促进法》为代表的环境法发挥着引导、促进和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法;作用
【全文】
一、“新型工业化”思想的提出
根据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国要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如何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呢?是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用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创新为核心,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抉择。
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它是在实现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可见,“新型工业化”思想不仅对“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环境保护思想的突破与发展,也是对我国传统的、粗放的线性经济发展道路的变革与扬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保护环境与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上,先后提出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等提法各不相同的策略。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逐一进行分析。
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推行清洁生产是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立足点是“治”。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立足点是“防”。传统的末端治理投入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或少有经济效益,企业缺乏治理的积极性。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不仅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能源、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结合点,能够调动企业防治污染的积极性。
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许多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资源——产品——污染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沿袭了儿十年的传统做法。这一堪称为经典的环保概念直接造成了一种单程流向式的思维模式,沿其思路走下去,表现在经济行为上就是资源的简单式、一次性和粗放消耗型经营方式;表现在环保行为上则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到头来只好追随污染实行被动的末端治理,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被污染拖着走,治污随意性大的主要原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则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地构建成一个严密和封闭的循环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不再是原来那种近似的母子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种完全符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关系支配下,实现着生产废物的最大减量化、最大利用化和最大资源化,从而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而清洁生产强调的正是从设计开始、到能源与原材料选择、工艺技术与设备采用及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不断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清洁生产就成为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