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面谈已两个时辰。夜已深,雨已停,途镜湖,更美丽诱人。这不是茶的余香在诱人吗?!第二天,两位教授在芜湖市委礼堂各做了三个多小时的演讲。主持讲坛的《中国律师》杂志社刘桂明总编点评:教授讲了“八讲”,除了“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还有讲法治、讲道德、讲历史、讲宗教……甚至还讲茶馆与对联“风花雪月”。“养浩然正气,明淡泊之志”!曾做过《现代法学》主编的张老师以及现兼任《中外法学》主编的贺老师,从编辑的视角,寻找对联中的所爱:“风花雪月”、“万一”、“一万”、“香茗”……写得多好啊!谁写的啊?听讲是当代书法家刘廷龙所题写,还没有横联,两位老师深感遗憾。学生我冒昧补横批:一水万茶。
两位博导没有反对,也没有说好,甚至没问“为什么”。一方水土育一方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壶香茶水万冲,一壶茶香万利盈;“一水贯通”体现徽商的流通、精明与创新,“一水万茶”氤氲万万徽州人的魂、梦与情……在陆家村面前谈茶论道,我还年轻了些;在法学大师面前谈法的精神,学生更无资格。作为学生兼东道主,最后,我简介了芜湖:江南小城,半城山、半城水,生活安逸,法治良好,今有“法治的力量,张先著”,古是“荒芜之地,只有鸠兹鸟鸣”。两位法学名师说:鸠-孟德斯鸠-这里不仅有茶!更有“法的精神”!
茶道与法的精神论(上)
作者:冯其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名家自北京来,不欢迎乎?名家中有师来,不激动乎?被荣誉为法学界的“同一首歌”之“一江三卫”来到芜湖,受到芜湖市政府与协办单位的高度重视与高规格接待,作为学生的我只有敬献清茶一杯。
2005年10月21日晚,蒙蒙细雨中,师生七人来到陆和村茶馆。还没进门,北大的贺卫方老师就被门口的对联吸引:“掬一泓春水煮四季风花雪月,把万盏香茗品人生阴晴圆阙”。右看看,皖南较典型的大古石牌坊就在广场前;左瞅瞅,普渡众生的广济寺庙就在眼前的小九华。进门时,清华的张卫平老师惊叹:古色古香的徽州民居木门竟然是感应的现代化自动门。进门后,两位博士生导师仿佛走进了一片徽文化的密林!千形百态的木雕、石雕、砖雕,古典的家具,古瓷字画……这小小茶馆竟是“聚宝盆”!收藏着如此之多安徽民间之珍奇,堪比故宫里收藏的中华民族之珍宝。
最骄傲的藏品要数那间大会议室了。十八罗汉各自生辉,如幼儿高,立在玻璃龛中,齐刷刷地占据了整面墙壁,像在欢迎敬礼,像在沉思阿弥,又像在笑送客人的小气:不就是每4小时800元的最低消费吗?!张老师敲了敲生平所见最长的长桌坐了下来,建议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办公会议到此召开;贺老师摸了摸榆木疙瘩之榆木大桌坐了下来,建议中国法制史下届全国学术会议在此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