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1981年到2000年的平均电力弹性系数0.8左右计算,若2020年电力装机达到10亿千瓦的话,预计6亿多千瓦为火电。按1个千瓦火电烧3吨原煤计算,一年需要18亿吨煤。从火电建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生态影响分析,为此将产生数量巨大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以及废水、灰渣和其它有害物质,除了将对全球大气、水体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重大影响外,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害。
同样,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除涉及与基本人权相关的移民问题外,还涉及与公众环境权益密切相关的永久淹没和改变环境、泥沙输移以及造成土壤、大气、噪声、水体污染等重大生态问题。以即将废弃的“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三门峡电站为例,该电站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但三门峡电站建成后便不断出现“小水酿大灾”、渭河成悬河、关中平原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等环境和生态的危机。而三门峡电站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则更是不胜枚举、无法统计。
从水电建设的国际进程看,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发展水电,七十年代达到了顶峰。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的认识,到了八十年代水电建设开始衰退,主要原因是大坝带来的巨大负面生态影响。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1998到2001年对全球300多个大型电站负面影响的调查:全球水坝造成4000到8000万移民;使当地社区相对贫困化;大坝造成生态系统的消失;而且使当地土著文化消失。他们的结论是50%以上的水电站发电都低于预期值,70%的水电站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由电力支撑的不断增加的落后产业将继续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加剧
我国当前一方面存在着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的问题。据上海证券报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05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统计,我国单位GDP消耗的物质资源数量约为印度的3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10倍、日本的20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
从我国电力供应需求结构上看,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以上,增速始终高于GDP的增速。而其中占用电份额50%以上的属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型重工业、重化工企业,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正是这些行业企业的用电需求高速增长,才使得电力需求高于GDP增长。据2004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企业1000大”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重度消耗企业,其标准煤耗约为18亿吨,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10亿吨煤耗的安全警戒线。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