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吉林大学教书
《大学周刊》:您有18年的时间是独立的自由学者身份,为什么在2003年受邀到吉林大学做教授?
邓正来:2003年3月,我应吉林大学党委书记,也是我的朋友张文显之邀去学校看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文显兄向我发出了到吉林大学当教授的聘请。经过认真而严肃的思考以后,我提出了“二不原则”,即“第一我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不担任何行政带长的职务;二是我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不担任何实质性的学术方面带长的职务:不参加任何评选和评定的工作,只从事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工作。”
不料想,文显兄和吉林大学同意了。我在教学以外,还可以支配自己的时间继续进行我个人的学术研究。
《大学周刊》:您到吉大后几乎就成了最为“用心”的教授,组织了“小南湖读书小组”,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来教学生?
邓正来:其实早在到吉林大学之前,就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人跟着我读书,于是,我在自己的家里举办了学术沙龙,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六郎庄读书小组”。
创建并组织“小南湖读书小组”是我到吉林大学后做的第一件实事。经历了从独立的自由学者到学术体制内一员的身份上的或形式上的转换,我把自己的目标之一确定为“推动和积极参与中国法学或中国社会科学的重建运动”。到吉林大学以后,我与研究生们一起围绕着“中国法学所面临的问题”等主题进行了开放性的讨论,坦率地讲,同学们的基本阅读量严重不足,因长期受拘于自己的学科而表现出了知识结构的严重畸形,对中国学术发展现状表现出了某种令人惊讶的“漠视”,甚至在“提问”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对学术交流重要性的不意识以及学术交流能力的缺乏。当然,最为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同学们对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封闭态度,更是由各种方式透露出来的他们所以为的知识本身的封闭性。所以必须通过常规性的、有针对性的和一种我所谓的“开放性”的“阅读·思考·讨论”方式予以回应。正是立基于对上述基本问题的认识和考虑,“小南湖读书小组”应运而生了。
活动方式是这样的,由我指定阅读书目,定期举行讨论活动,每次活动由我担任指导老师,设主持人1人,主报告人1人,主评论人两人,参与讨论的成员必须提交读书报告。
从一般的角度讲,在这样的课程中,就学生而言,阅读经典文本并展开讨论,乃是要鼓励他们以书本为师,“追比圣贤”;以周围的同学为师,达成我所谓的“知识上的团结”;并且养成独立反思批判的能力,在讨论中养成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