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经济学界比较著名的理论争论有三起,即50年代后期围绕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争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围绕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争论,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价值规律和孙冶方价值规律论展开的争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核心观点是主张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反对人口盲目增长。本来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能推出这一结论,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受到批判,与马寅初持相同观点的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吴景超甚至被批判为“帝国主义的走卒”。李平心的“生产力理论”核心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内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将生产力的“社会联系”看成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在那个特别强调生产关系的年代,这一点被批判为将生产关系当成生产力的附庸。至于围绕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引发的争论,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理论和意识与不能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经济现实之间矛盾冲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对孙冶方的批判,只是因为他坚持价值规律高于计划规律,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强调计划规律高于一切相冲突。用今天的标准看,50、60年代发生的三大理论争论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从学术上讲,基本上都属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诠释上的分歧。文化大革命十年是非颠倒,经济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部分经济学家秉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以论证和诠释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为职志,特别是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为改革开放寻求理论支持。公允地说,这些研究虽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但是针对性很强,在一定时期确实起到了从理论上证明改革开放合法性的作用。另外还有一部分经济学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经济学家,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眼界也大大拓宽,而且随着中外经济学学术交流的迅速扩大,现代西方经济学文献大量流入中国,年轻的中国经济学者们从中受益颇多,有的还留学海外,纯粹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圭臬的年轻学者基本上没有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成为时尚。随着西方经济学的重新普及,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并呈逐渐增多之势。他们的研究同样对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特别是90年代以后,许多改革措施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而且,即使是老一辈经济学家,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墨守传统理论的已不多见了。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