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鄙意欲增“较苦乐之先后”一条,盖先苦而后乐者,其乐之量可增倍蓰。先乐而后苦者,其苦之量亦增倍蓰也。此义虽似包含于长短条内,然长短则就同性言,先后就异性言也。
边沁又曰,苦乐者不惟随其量而生差别,亦随其所自出之原因而生差别,若是者名曰种类差别。种类差别:
于乐有十四:(一)感觉之乐(专就五官所感受者言,复分为九:(1)味官之乐,(2)酩酊之乐,(3)嗅官之乐,(4)触官之乐,(5)听官之乐,(6)视官之乐,(7)色欲之乐,(8)健康之乐,(9)新奇之乐,);(二)富财之乐;(三)技巧之乐;(四)友交之乐;(五)令名之乐;(六)权力之乐;(七)信仰之乐(指宗教之信仰言);(八)慈惠之乐;(九)恶意之乐(恶意者,英文之Malevolence也。人性常有以他人之痛苦为己之快乐者。其最甚者如张献忠之非杀人则食不下咽,如孙皓之乐观人与猛兽斗。其寻常者如人宰割禽兽以自养,好观危险骇人之戏剧,皆其类也);(十)记忆之乐(谓人尝享某种快乐,虽事过境迁,而每一念及,则前此之乐历历如在目前者);(十一)想像之乐(记忆属既往,豫期属将来。此则既往、现在、未来皆兼者];(十二)豫期之乐; (十三) 联想之乐(指因一乐而引出他乐者也。如围棋本技巧之乐也,然其所以乐者不专在技巧,因而引出权力之乐。两者相合成为全体之乐);(十四)救拯之乐(谓于苦时,而以心中之现象救之者也)。
于苦有十二:(一)缺亡之苦;(二)感觉之苦;(三)拙劣之苦;(四)仇敌之苦;(五)恶名之苦;(六)信仰之苦;(七)慈惠之苦,(谓见他人或他动物受苦而心恻然不安者也);(八)恶意之苦(谓见己所憎之人或动物享快乐而愤然不平者也);(九)记忆之苦;(十)想像之苦;(十一)豫期之苦;(十二)联想之苦。于诸种中,复为自动、他动之二大别,即慈惠之苦乐,恶意之苦乐,为关于他人者;其余皆为关于己者是也。此就客观的分类之法也。若就主观的分类,则复区为单纯苦乐、复杂苦乐之两种,单纯者其感觉只为一现象者也;复杂者,其感觉常含两现象以上者也。其别复三:(甲)数种之乐相和合;(乙)数种之苦相和合;(丙)一种或数种之乐与一种或数种之苦相和合。寻常人析理不精,往往认复杂为单纯,此苦乐所以屡相冲突,淆乱而失其真相也。
此边沁苦乐性质分类之大略也。虽然,边沁所重者,仍在量而不在性质(即所自出之原因种类)。彼意以为苟其乐之量强弱长短相等,则最粗之小儿玩物,与最优美之诗歌无所择。一言蔽之,则边沁
计量法,即:第一,比较种种乐相互之量之大小;第二,比较种种苦相互之量之大小;第三,比较种种乐与种种苦相消之量之大小。凡百行谊之善恶,以此为断。
按:边氏此论,大为时贤所诟病,以为是禽兽之教也。既称为人,而仅以快乐为无上之目的,则与伊壁鸠鲁之育豚说何异哉(伊壁鸩鲁,希腊主乐哲学之钜子也。时人笑之谓其学说惟豚为适用耳)?于是约翰穆勒病之,起而损益其说,谓别择苦乐,不可不兼量与质之二者,不徒校其多少,又当校其高卑,因立出“知力的快乐”、“思想的快乐”、“道德的快乐”诸名目。虽然,此实与边沁之说首尾不相应也,夫谓乐有高等下等之分,然其所谓高下者,又将以何为标准而定之乎?穆勒乃云取决于舆论(Public opinion),是亦不外边氏所谓感情说中常识之一种,其不免边氏之呵明矣。且穆勒之意,必以肉欲之乐为下等,以智德之乐为高等者也。若采舆论,则高下不易位者几希矣。故论者或谓穆勒用乐利派之名,而袭直觉派(Intuitionism)之实,非无故也。然则边沁之说,果如论者所讥欤?曰是不然。苟所用择之之术既极精,则必能取其高等者,而弃其下等者。何以故?凡高等之乐,其量必大,下等之乐,其量必小故(高等之乐常与苦绝对,下等之乐必与苦相倚,故用边沁较纯驳一例其量之大小自见)。夫乐之最下等者,声色货利是也。然声色之乐,每当酒阑灯炮,雨散云消,其凄凉更甚于平时。货利之乐,往往心计经营,患得患失,其烦恼亦过于贫子。然则精于苦乐计量之术者,其果何择也。故由边氏之说,虽谓天下但有智愚,更无贤不肖可也。其不肖也,皆由其愚也。算学不明,以苦为乐,以害为利也(侯官严氏曰:“天下有浅夫,有昏子,而无真小人。何则?小人之见不出乎利,然使其规长久真实之利,则不与君子同术固不可矣。人品之下至于穿窬,极矣朝攫金而夕败露,取后此凡可得应享之利而易之,此而为利则何者为害耶?”即演边氏之意)。边氏不言魂学者也,故其所谓乐,只在世间,而不及出世间。弥氏补之,其理想诚高一著。然边氏之意,虽不及此,若其术则已圆满无憾矣,弥氏增之,得无蛇足耶?得无矛盾耶?乐之最高尚者,莫如佛说华严。佛知夫世间乐之无常也,惟无常,故乐之后将承以苦,而苦之量愈增也(此吾所谓较先后之说所以不可不补入)。故毋宁取烦恼根而断之,忍小苦以求长乐。寻常贪肉欲之乐者,佛说谓之认贼作子,故佛最精于算学者也,最善用边沁计量之法者也。若边氏,则虽能知其术,而未能尽其用者也。抑边氏学所以为世诟病者,犹不止此。天下不明算学之人太多,彼其本有贪乐好利之性质,而又不知真乐利之所存。一闻乐利主义之言,辄借学理,以自文,于是竞沉溺于浅夫昏子之所谓利,而流弊遂以无穷。边氏之论,几于教猱升木焉。故教育不普及,则乐利主义,万不可昌言。吾之欲演述边沁学说也久矣,徒坐此兢兢耳。虽然,是岂可以为边沁咎也?边沁自教卿治算学,而卿顾不治算学,顾自托于边沁之徒,边沁不受也,学者苟深知此义焉,则吾之译此,其亦免于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