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将其资产经营比重向证券投资倾斜的确有促使银行经营风险增大的倾向。商业银行的资本与资产比例表面上比实际比例高,其亏损不必向市场标明其全部资产,而投资银行则必须每天向市场标明其证券情况。如果商业银行投资于投资银行业务,持有价格波动大的股票和长期债券,存款人想到商业银行风险大,对其失去信心,或许会撤出存款,这样会增加金融界的不稳定,降低支付体系的效率。更为严重的是银行作为信用的代表,其经济行为往往具有示范效应。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丁•k•加尔布雷斯所说“人们总是认为谁掌握的固定资产和收益率资本越多,其关于金融的、经济的、社会的悟性就越深刻”。 因此银行操作会导致公众的跟随行动,引起连锁放大效应。特别是当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内线交易而操纵市场、制造假象时,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分散投资者见风使舵,一旦判断失误就会造成全面动荡,引发金融危机,这种危机还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于是陷入经济状况恶化--投资者狂抛股票和债券--股市危机--银行危机--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如果银行不涉足证券业,以上恶性循环的链条就可以被打断。
另外,混业经营中,当银行为高额利润所吸引挟带大量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会形成股市泡沫。30年代美国银行业动用大量资金购买证券,商业银行还向客户办理借贷业务,造成当时证券市场上私人投资者购买证券的资金90%以上是向商业银行借入的,这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 银行不能发挥正常的资金中介功能,而是成为通过各种渠道把资金引入股票、房地产等投机活动,把过剩流动资金转化为泡沫经济的传导中介。一定时期内社会资金总量是有限的,资金向哪个部门倾斜就会刺激哪个部门的发展,相对地抑制其它部门,银行资金流向金融业,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削弱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因此,分业模式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综合模式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关于效率与竞争方面
有人认为全能银行制使银行同时兼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上升。同时正当竞争中产生的垄断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表明了规摸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这种垄断也不一定会产生。如从西欧全能银行制的实践来看,德国银行参与证券营运并未成为唯一垄断市场的机构大户,反而有其独特作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迫切需要向外经济扩张,以扩大市场利润,但是面临欧、日等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德国全能银行)的竞争,被缚住手脚的美国商业银行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从世界大银行排行榜来看,美国的银行很少。又如在欧洲债券的承销市场上,主承销商一般是美国或英国投资银行,但它们苦于没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和广泛的客户网络,市场能力有限,往往不得不邀请德国或瑞士的全能银行参加承销。由此看来,严格的分业管理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实力扩大都有严重的制约作用,而综合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强竞争。
另一个角度看,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促成了金融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两者分别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各司其职,拓展自己的业务天地。证券业务专业化有利于证券管理与提高证券市场效率。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践说明了分业体制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业务分离弱化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客观上降低了金融机构被淘汰的概率,同时,避免了经济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利益的冲突,减少其信用扩张的风险,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综合模式的竞争将导致经济权力的过分集中,反而不利于竞争。商业银行了解公司的资金情况,其资金来源方便,而投资银行资金来自商业银行,要付利息,成本高,如果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务,长期而言,将迫使许多投资银行破产,其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集中将更加严重,而金融市场的权力集中比别的市场权力集中其消极影响更大,极易产生大的金融寡头对产业进行控制,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竞争性相对减弱,一但某个关键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整个证券市场狂崩下跌。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