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中国学术刊物的反思与发展


邓正来


【全文】
  众所周知,学术刊物经由及时发表重要的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学术论文,而会在建构中国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规范化,伴随着中国各种与学术发展相配套的学术制度的建构和成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刊物在建构中国学术传统和实质性地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方面应当至少发挥出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中国学术刊物所应当具有的一种常规性的重要作用,即及时反映和发表论者们就各种理论问题所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论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学术刊物所应当具有的学术的传播作用及评价作用;二是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方向。
  在我看来,以各种学术配套制度为支撑的中国学术刊物,经由它们对研究者个人所应当具有的影响力以及它们有权决定是否刊用研究者个人的论文,而在这些刊物自身之间逐渐确立起了一种极具支配力的逻辑。正是这样一种逻辑,不仅应当对每个个别论者的学术旨趣或研究方向产生影响,而且更应当经由这一影响而逐渐对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或走向产生很大的支配作用,从而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和学术传统的建构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然而,尽管中国的学术评价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都通过要求研究者个人必须在各种级别的学术刊物(尤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规定,而强化着中国学术刊物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制中的地位,但在日常知识实践层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第一,大多数研究者却在自己的实质性知识生产过程中对这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其他论者撰写的相关论文不仅不予关注,甚至连引证都不愿意做;第二,在培养学术梯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中,亦即在大学的教授们为那些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学者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所开列的“阅读文献”或“必读文献”中,或者在硕士生和博士生所提交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中,都存在着一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论文严重缺位的问题;第三,在明知于这些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利可图”的情形下,许多研究者却仍把相当数量的重要论文发表在不具有指标统计意义的那些“无刊号”的学术连续出版物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对这些学术刊物的不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生产者培养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发挥它们所应当具有的影响研究者个人进行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研究者个人“琢磨”如何能够发表论文的参照性工具,进而成为研究者个人在相关学术制度安排的要求下谋求“统计指标”的一个必需的途径。换言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提供统计研究者知识产品之指标的形式制度,并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其作为研究者个人学术研究的知识参照作用和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质性作用。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