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土家族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注释】* 蓝寿荣,男(1966--),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在职博士生,email: lanshourong@yahoo.com.cn ,邮编:430074。
*朱雪忠,男(1962--),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土家族生活在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交界处,武陵山区,海拔多在500-2000米;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张良皋教授曾数次到武陵山区调查研究土家族建筑,他将土家族历史文化比喻为“神秘”北纬30。的“历史冰箱”,认为“土家先民的文化,或者说成更为通行于学术界的‘巴文化’,完全可能是中原的前驱文化,其地位正像努比亚文化之于埃及。这里的人文底蕴如此丰厚,任何一位土家学者要作全面介绍也会感到难于着笔。”(见张良皋《武陵土家-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国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在2001年制作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也是从探寻土家族文化开始的 (见香港凤凰卫视网站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zhuanti/web/yuanqudjy/yqdjy_jtjy_05.html (2003年2月访问) )。

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Paragraph 64, WIPO/GRTKF/IC/1/3, Maters Concer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enetic Resourc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An Overview.

这类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有纺织和印染工艺、腊肉的制作、合渣的制作、酒的酿造、制茶工艺、住宅建造技术、木雕工艺、涂漆工艺、石雕工艺、竹编工艺。这类生产工艺及其制品都是利用当地的特产而制成。如土家族人利用黄豆细浆制成食品“合渣”,在土家族菜系中享有盛名,在武汉市的一些餐馆都有这道菜,其制作是先将黄豆用清水泡胀,再用石磨磨成浆,食时将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煮沸,再放入青菜、南瓜叶、萝卜叶、萝卜丝、粉条、猪杂等,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土家族人利用当地出产的多种原料漆,制成的“坝漆”非常有名,这种漆具有附着力强、光泽透明鲜亮、经久耐用,木雕制品一经刷上漆,更加光彩夺目。1952年国家政务院奖锦旗,周恩来总理题词“坝漆名冠全球”。土家族人利用山区竹子多的便利,编织成竹桌、竹椅、竹凳、躺椅、凉床、花架、书架、花篮、背笼、饭篓、菜篮、摇篮、书篮等。(见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土家族人医药思想十分朴实,认为人的疾病是由自然界(外界)所致,即“外因论”,天气变化是生病的根源,寒、风、湿、热气妨碍人的气血运转,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衣、食、住、行等事中,外界异物对人身肌体的入侵、腐蚀,是患病的间接因素,跌打损伤、枪杀刀砍等,是人体伤病的直接原因。土家族人凭直接感觉诊断疾病,其主要方法有问、望、听、摸。问,即向病人询问病在何处,病于何时,因何而病,以及饮、食、起、居等情况;望,即看病人的面色、眼色、眼神、舌根色和指纹;听,即用耳直接贴于患者胸部或腹部,应心跳强弱、呼吸快慢、腹内响声;摸,即用手摸患者手脉(俗叫拿脉),或摸伤处、病位,看有无异常之感,再决定所用药物和治疗方法。土家族人有许多很有特色的民间传统疗法,如对风湿类疾病的传统疗法,主治风气、湿气引起关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病症,如用烟薰,即用祛风、除湿、赶气、通血、止痛等数十种药物制成“九条龙”(俗称“薰条”),用火点燃(无火苗)后,以烟薰患处。传统“水师”疗法,主治骨折、扭伤、生疱等疾病,当地有一种行医者叫“水师”,对着生疮、生疱病人的患处,喷一口水,令其一惊,出其不意,就是一刀,同时一口气把浓毒吸完放手,做到“疱穿祸散”,几天后就好了,效果却十分显著;治疗各种骨折、枪打刀伤,“水师”先喷一口水,令其一惊,扳正部位,然后外敷“药物”。“药物”是秘方,从不外传,据说是用麝香、虎骨、藏红花等40多种名贵中草药配制而成的,或者兑成药酒,或调制成药,使用时,辅以“推拿按摩”。传统 “梯玛”(一种巫师)疗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精神治疗为主,治疗时一般要举行宗教仪式(当地人称“法事”),形式有“上刀梯”、“踩铧口”、“摸油锅”、“捉魂”、“打胎”等,使患者得到精神安慰,从而增强自身对病魔的抵抗力。传统徒手按摩疗术,依患者身上的经络穴位由上而下、从外到内进行推拿按摩。对地方毒气湿气症的传统疗法常见的有拔罐、针刺扎挑、刮痧等。土家族人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经过不断总结,在提高医药医术的基础上,认定了用之有效的1500余种乡土药物,创造了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类独特医术,划分了因病施药的十余类病种和药物,包括跌打损伤、治疗蛇虫咬伤、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通气消滞、行血化淤、止痛、滋补等药。(见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土家族习惯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1)禁忌习惯法,如图腾禁忌、两性禁忌、食物禁忌、节日禁忌等。(2)宗族习惯法,包括族规、礼仪、戒条及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其中的族规,内容全面,具体文字多少不等。在许多宗族戒规中,对违反族规者的惩罚办法有所谓掌板、杖责、逐出、流徙、更姓、罚款、黑办等等,其中,黑办方式比较多,最残酷的是吊磨盘沉河。(3)村寨习惯法,其乡规民约的内容最丰富、存续时间长、富有生命力,如封山育林公约、保护秋收公约、收捡桐茶公约、水井公约、维护地方治安公约等,其形式成文法少,以不成文法居多,表现为口头传录和行为继承。(4)生产习惯法,内容极为丰富,其中租佃、雇佣、工资、借贷等构成债权法内容,猎物分配、产品分成、孳息物归属、自然物占有的公示方式等构成物权法内容。(5)婚姻家庭习惯法,基本内容是自由恋爱和一夫一妻制,在婚姻人数方面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并禁止有妻再娶行为;在婚姻程序方面规定了恋爱自由制度和订婚、结婚的程序;在婚姻效力方面规定了婚后新娘宗族亲属关系,夫妻平等关系、夫妻财产共有与特有关系;在家庭成员方面规定了成员组成与家庭分立、成员平等与家长权利、扶养与敬老关系等;在家庭财产方面规定了分家、析产、继承的程序与效力。 (见拙作《土家族习惯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土家族的民间传统文艺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诗歌与谜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等言语表达,以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现的号子、山歌、锣鼓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等民间音乐表达,傩戏和摆手舞、跳丧舞、花灯舞、梅嫦舞、莲花闹、跳耍神、打土地、连响舞等舞蹈及民间游戏的民间仪式表达。如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舞,是土家地区最流行的民间舞蹈,其动作分为模仿渔猎动作和各种野兽动作的狩猎舞、模仿四季农事和其他生产劳动动作的农事舞、反映日常生活动作的生活舞、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军事舞等,基本风格是以手的摆动带动身体左右摆动,膝稍弯曲,脚手颤动,双臂摆动弧度不超双肩,动作前后衔接紧密,在每个动作结束时,双膝同时上下颤动一次。摆手的程式或有单摆、双摆、回旋摆。傩戏是湘鄂川黔土家族农村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老剧种,以酬神祭祀为主的,与原始巫教、巫术的关系密切,其特点是粗犷古朴,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傩舞源于久远的蒙昧时期,先民们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了化装护面和原始傩舞,在鼓乐声中奔腾呼号,冲杀跳跃,模拟鸟雀、猿猴、熊等动作。舞蹈有单人、双人、三人及多人,是带原始色彩的巫舞。 (见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李顺德《对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生物多样性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探讨》,见中国方正出版社《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第136页。

WIPO,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 WIPO Report on Fact-finding Miss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1998-1999),Geneva, April 2001, pp214-215。

中南民族大学柏贵喜,曾于1988年对湖北省来凤县河东乡舍米村102人的服饰调查,发现全身穿土家族服饰(包括上下身装、包头和鞋)的只有2人,且年龄在60岁以上,部分穿土家族服饰的有32人,其余的不穿土家族服饰。1999年对舍米村等土家族村作问卷调查,发现87人回答穿过土家族服饰,占41.04%,其中只有21人现在仍经常穿土家族服饰,而其余66人则现在不穿了,理由是“大家都不穿了,所以我也不穿”、“土家族的服饰没有现代服装好看”等。(见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46、147页,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见香港凤凰卫视网站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zhuanti/web/yuanqudjy/yqdjy_jtjy_15.html(2003年2月访问)

见钟年:《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年5月13日;孙秋云:《社区历史与乡村政治》代序,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见香港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开篇(伍):“在湘西,那些曾经成片沿江的故园,吊脚楼已经难再,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和瓷砖。故地重游,摄影家李玉祥不曾料到,他曾经的作品可能已是最后的纪录。”见http://www.phoenixtv.com.cn/home/zhuanti/web/yuanqudjy/yqdjy_jtjy_05.html (2003年2月访问) )。但还是有土家族村寨仍保留着传统的吊脚楼,笔者于2002年到湖北省利川市老屋基乡锦绣村等土家族村寨调查,仍可见数量不少的传统的吊脚楼。

柏贵喜于1999年对舍米村等土家族村作问卷调查,发现闲暇娱乐活动多少依此为看电视听收音机(83.3%)、看报看书(52.8%)、打牌(33.3%)、和家人一起(27.8%)、窜门闲谈(11.1%)、参加集体活动(8.3%);婚礼简化,建国后“农村土家族结婚取现代婚礼者也为数不少,有些思想进步者如村干部,尤其是妇女干部结婚时多不举行任何婚礼”,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结婚的夫妇中,举行新式婚礼结婚的占16.7%,不举行任何婚礼的占8.3%”,在对未婚青年询问“您认为婚事应该如何操办?”时,只有19.5%的人认为“应该符合风俗,隆重操办”。(见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175、191、192页,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龙船调》,原是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地方土家族人划彩龙船时的伴唱,1953年利川举行民间文艺汇演,柏杨代表队表演了《种瓜调》,后经人加工整理,定名为《龙船调》,1957年在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恩施土家族歌手演唱《龙船调》,之后传遍全国、传到国外,成为世界经典民歌之一。

]传统知识的传承人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和国家,见田文英《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法律地位》,《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7月5日。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