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含义之辨
陈洪兵
【关键词】刑诉十五条
刑法十三条 含义
【全文】
现行
刑法第
十三条“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种所谓“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到底是构成犯罪还是不构成犯罪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在刑事诉讼程序及刑事赔偿等相关问题上存在的立法及司法适用中的混乱和困惑之症结部分在于对这句话含义的诠释上。笔者的观点非常明确,即上述行为因不符合犯罪构成而根本就不构成犯罪。理由在于:
学者们公认:现行
刑法第
十三条是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而我国的犯罪概念在立法上既定性又定量(这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模式)。这在理论上被认为体现了我国法不责众的传统治国理念,是中国特色和立法优点之所在。笔者完全同意这些看法。大家知道,在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存在大量的像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信用证诈骗罪之类的罪名,其罪状中并没有“情节严重”、“数额较大”、“后果严重”等之类的通常被认为能体现定量因素的表述,但无论学界还是司法解释均认为,即使实施了上述行为,如果未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也不会认为该行为符合
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换言之,我国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行为,仅指达到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因此,所谓“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并不是我们党和国家对行为人宽大为怀的体现,而是这种行为根本就不符合犯罪构成,不构成犯罪。
我们注意到:1979年
刑法第
十条和现行
刑法第
十三条的所谓“但书”的表述完全一样,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同样,1979年
刑事诉讼法第
十一条第(一)项和现行
刑事诉讼法第
十五条第(一)项的表述亦完全一样,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刑法和
刑事诉讼法的表述仅在于有无“、”号及“的”的位置的区别,那么两者的含义到底是不是一致呢?或者说,
刑事诉讼法所表述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犯罪行为呢?有官方意见认为,“
国家赔偿法第
十七条第(三)项规定(
国家赔偿法第
十七条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三)依照
刑事诉讼法第
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被羁押的;……。’这里指1979年
刑事诉讼法第
十一条,即现行
刑事诉讼法的第
十五条——引者注),‘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法律此项规定,应作如下认识,即这种行为本身业已触犯
刑法,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但因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而‘不认为是犯罪’。这种行为与‘不构成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属
刑法调整范围,而后者则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属一般违法行为,由行政法规来加以调整。因此,‘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与‘不构成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但权威刑事诉讼法学者却认为,“根据
刑法的规定,任何行为只有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危害性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刑法则不规定为犯罪,不应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