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许传玺院士风波”与“XX—YY—ZZ”反应模式

  最后再来简要解析一下“ZZ”。向来以学术严谨著称的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正来先生,看到此事之后,没有对纠缠于事件本身,而是认为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许传玺现象’,严格来讲并不只是许传玺个人的问题,从更深刻的层面上看,是与当下中国某些与学术相关的制度紧密勾连在一起的,与当下中国的学术制度的关注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指出了“引进人才、打造强校”的制度变异性问题,经过深入剖析,最后得出“三个混淆”的思维方式是祸根。拥有单纯思维方式的我,在读后认为,这是一份十分理性的“追究”。正来先生没有孤立地看“许传玺”,而是看到了“许传玺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东西。单纯的我是这样看待的,但在记者采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时,他说:“校内外的一些人士对许传玺本人展开攻击、对政法大学造成伤害,产生目前的后果,是许多人所想象不到的。”这个“X”先生在这个场合使用了“攻击”一词,我不清楚在“X”内心的“意指对象”中有没有正来先生,假如把像正来先生这样的理性批评也一网打进的话,我看这已经构成“不合理反批评”了。这里我比较赞同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的评论,他说:“批评的一方有些是知名的学者,有的治学很严谨,成果也很丰富,被法学界所尊敬,被批评的一方他也很了解”,这位著名民商法学家以一个75岁高龄的老学者的身份谈了自己的看法。土生阿耿也认为,在谈论甚至揭批一种现象时,必然要涉及到这种现象的“作庸者”,也就是现象的代表人物。对其进行的评论哪怕是批评式点评,不能一概被反批评者冠以“攻击”的罪名。尤其是批评者是“对事不对人”时,反批评者更应该深刻反省,而不是极力袒护,甚至做出那种不真实的对批评者不公平的反批评。这是我对第一个“Z”的直言赞扬。
  在“许传玺院士风波”的“XX-YY-ZZ”反应链条上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Z”。他就是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显先生。他在这个事件的“XX-YY-ZZ”反应进行当中,站出来发言说“告别求全责备,学会理解宽容”,似乎给这场风波划了一个句号。但我认为,这个事件留给别人值得思考的东西确实有很多很多。面对一个事关“院士”资格尤其是“美国院士”荣誉的原则性问题,人们的合理怀疑甚至正当批判,不是一种“求全责备”,而是一种“拨乱反正”;也不是没有“理解宽容”,而是已经很“理解”、很“宽容”了。当然,张书记的这番话本身是善意的,是在试图平息这场风波。然而,如果对这类学术市场上的“虚假广告”行为,不及时地进行揭批,而是一味的“告别求全责备”,那么,这种虚假广告行为则会有“满天飞扬”之危险。果真“学会了理解宽容”,那么,我这种属于“teacher”的“助教”,也可以在名片上刷上“教授”的名号;我这种属于“班主任”的“老师”,也可以打出“导师”甚至是“博导”的招牌。如此乱来的话,学界就大乱也,和谐社会之构建也就成为“天方夜谭”也!这是我对第二个“Z”的直言评论。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