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必须能回答本国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法学院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法学院?
朱苏力:好的法学院首先必须能回答本国的问题,然后是对作为普遍的法学有她独到的贡献。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公民权利的维护、老百姓的法律救济等,这些对中国的法治都非常重要,法学院在其中必须扮演重要角色。但法学院自身又不可能实现这些,法学院是以它的学术和学生来促进中国的法治。如果把法学院比作一个企业,那么她可以说有两类产品,一是它的学术产品,是思想的结晶,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一类产品是学生,是实践者。北大法学院应该以这两类优秀的产品来承担起时代的任务。因此,北大法学院一方面要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培养出中国的法律家、政治家、企业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要能够以理论来回答现实问题,并且为世界学术做出贡献,形成学术的影响力。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我们的目标要着眼于世界,要对人类有所贡献。我们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学者,要有中国学派,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如何建立一流的法学院?
朱苏力:北大法学院要向世界一流的法学院发展,除了许多外部条件外,它自身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要开拓创新。现有的教育体制还有计划经济的影子,科研的“规划性”造成学术的独立创造性不够。我们在学术上有时候不大考虑市场的需求,对市场需要哪些学科研究不够。社会已经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原先设立的一些学科或知识准备却没有能力关注。这就意味着要对学科进行调整,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但另一方面,改革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有些方面暂时还不能市场化,比方说,全部收费上学目前就不行,穷人家的孩子可能就交不起学费。
记者:北大法学院有哪些改革举措?
朱苏力: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改革。社会要变,必然会迫使你改革,但法学是需要传统的,需要一种知识的传统,如果只是为了改革而改革,那很可能就是做秀。我认为要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再进行改革。现在我们也采取了一些举措,比如本校博士不直接留校,以防止近亲繁殖;让人员流动起来;加强法律实务的教育,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程,调整课程;鼓励开展学术批评;鼓励科研产出,严肃学术纪律。目前还在考虑办英文杂志,增强对外交流等。此外,人事制度和科研制度都在变革。
记者:现在全国的法学教育可以说是“四面开花”,各地各院校都争办法律专业,您对此怎么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