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口喷向学术小气。
学术小气的本质是学术自私。一些学者,对学问可以说是顶礼膜拜。这些人表面上看来是懦弱本分的书呆子,事实上是一个个自私自利的“小气鬼”!他们的座右铭一般是“十年磨一剑”,口头禅一般是“不要制造学术垃圾”。把那些勤奋出成果的多产学者一网打尽,骂这些科研能手为“烂货”、“浮躁”,好像在圈内只有自己严谨、扎实、有能耐。但十年过后,这些“小气鬼”到底有没有磨出尚方宝剑?有的确实磨出来了,明晃晃的样子,威风凛凛,但必须承认这些人在“磨剑”的过程中,对学术传播几乎没有丝毫的贡献,磨剑也是在为自己的那点个体利益打算盘!本质上依然属于自私;但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磨出来,占着学者的名分,没有履行一个学者最起码应该负担的义务。更有甚者,尽管磨出了几把剑,但唯恐别人(尤其是青年人)教会他们那些在别人看来也许并不稀罕的学问,惧怕“青出于蓝胜于蓝”。嫉妒之火一旦粘上了这些酸气小气的学者,那么,学术的开放性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就很成问题。
看来,还需要向学术小气狠狠地喷一口唾沫。喷了学术霸气,可以换来“学术平等”;喷了学术傲气,可以换来“学术自由”;喷了学术小气,希望可以换来“学术公开”。这里的“公开”并不是毫无约束的公开一切学术资料和成果,而主要是指要乐于传播自己的优秀学术成果和先进文化产品。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向他人传授这些研究成果,并在此过程中做到学术沟通和交流。反过来说,假如一个学者没有丝毫的大气,只有密密麻麻的小气,那么,学界应该公开谴责。道理很简单,这些学者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收获,还不是利用了处于公共领域的学术前期资源?用了公家的料,建了自家的屋,到头来却良心丧尽,严守自己的学术成果秘密,死活不让别人学会甚至采纳。
学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往往没有“祖传秘方”。某个学者自己的观点也绝不是纯粹的原创。它或多或少是借助了前人的研究资料、成果或者方法创作而成。别人撰写或整理出来,就可以慷慨地允许这些小气鬼用,而现在轮到这些“鬼”传承和贡献自己掌握的资料给他人或者后人时,他们逃得比谁都快!为何有些学者如此小气?说到底就是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个人主义很容易冲昏别人头脑,表现在学术上,有好多人滑稽地认为,“自己的东西为何要告诉别人呢?”“有本事自己也独创”。如此等等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怪话,要从思想根源处着手,就是学术个人主义、学术封闭主义思想太重,学术集体主义、学术公开主义思想匮乏甚至空白。这是我向学者的“唯我独尊”喷的第三口唾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