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我是外行,既不搞政治,也不搞法律。还是像李强所说的,来谈谈这套丛书。做书看起来很好玩,其实很难,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累",这套论丛做成现在这个水准,高全喜的感受他自己最清楚,我对他充满敬意。刚才前面几位都说到了从中国本土经验出发,可能我是做西学的,我从这套书中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可喜的东西:我们的西学研究有了较高的提升。比如说,我们有了有关休谟的政治哲学、黑格尔的法权学说和哈耶克的自由理论的专题性研究,单凭这一点就足以显示这套《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在国内学术界的独特地位。我在很多场合都开玩笑地说,我们国内学术界很可爱,可爱在什么地方呢?对西方的东西非常好奇,但往往在看到了西方学术的轮廓之后就不再往下深入钻研了。三联书店在没有推出赛义德的《东方学》之前,汉语学界每年要发表许多篇专门讨论赛义德的论文,可是,自从中文译本出来之后,就很少看到深入讨论他的文章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来,这里面可能反映出中国学人很特殊的心态,说明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敢正面面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这是一件智力上很硬的活,敢于在做学问上下硬功夫,把我们对西学的解读往前推进一步,正面地研究它们,在当下中国浮躁的学术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我记得在念书的时候,我一个老师曾经跟我讲一句话,你一定要对把某种理论与具体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保持高度的警惕。这句话其实是要提醒我们要做理论就要先把理论吃透,千万别在没把理论吃透之前强行把理论与语境结合起来,那样会出大问题的。我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在政治方面多做一些深入精到的研究,毕竟西方有很多思想家、理论家的体系性著作,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掘出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刚才大家都讨论到民族国家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国际政治层面、国内政治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现代国家,其核心范畴面临很多的问题,对中国来讲,如何建设我们的国家形态,在当今显得尤为迫切。刚才说到哈贝马斯,我在读他的著作和与他的交往中,发现了一个很隐蔽的问题,这一点很多人被他蒙骗了,看上去他的理论像是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其实在其背后有一个很深厚的日尔曼情结,比如他对民族国家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近百年来,我们似乎总是处于历史的错位之中,我们大力追求现代性的时候,恰恰是西方批判现代性最厉害的时候,于是我们不知道该追求什么好了;我们追求现代化,最后人家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无疑对我们是一个打击。如果回到日常生活层面上,我们追求很美好的东西,但别人告诉你这个东西并不是很美好,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否定。我们是否有自我否定的精神,或者通过自我否定把自我追求过程当中的经验带入到对民族国家反思的过程当中去,这需要扎扎实实地加以研究,当然,对我们学者来说,这是很大的历史使命。《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立足现代,容纳古代经验,放眼未来潮流,但愿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为汉语学界贡献可资利用的思想理论与学术观点。这是期望,也是自勉。
附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第一辑
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
张千帆等 著
内容简介
人们可能会认为,宪政对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或许是可有可无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法治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宪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许多人甚至认为
宪法是和实际社会生活没有关系的空头文件。就和保障基本权利一样,宪政对于市场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少的。没有宪政,财产权就得不到充分保障,司法系统也难以胜任市场经济对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本书从司法独立、行政法治、政治民主、财政联邦以及经济权利的
宪法保障等重要问题入手,全方位探讨宪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立宪的技艺
秋 风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具有独特的知识谱系,以哈耶克思想为中心,上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旁及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普通法传统,并致力于发掘中国古典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制度资源,试图融合中西思想和制度,探究一个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宪政主义体系。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所写有关法律、宪政研究的论文。第一部分以普通法和共和时期的罗马法为原型,提出了“自发地发现法律的程序”的概念,并由此论证了一个基于统治权与法律权二分的政体分析框架。同时也提出了在当代语境下,以何种法律程序发现“中国人的法律”的问题。第二部分以法国大革命和欧盟立宪为前鉴,指出立宪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事业,而非整全的社会、文化事业,因而,试图将民众皈依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作为建立自由宪政的基础,必将导致立宪的失败。第三部分则尝试以自由宪政的基本概念框架,对中国古典的若干观念和制度进行重新解读。三个部分论述中不乏创见,对于中国语境下宪政科学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宪政新论》(第二版)
季卫东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用复眼式观察方法来分析中国宪政和法制改革的一些文章。本书由四辑组成,分别涉及多元、动态、国际、实践等不同层面、不同位相的重要研究课题,既有整体关照,亦有个案分析。所申论的内容包括国家秩序的范式、法律复杂系统的制度设计及其修正、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关系、网络结构中的规范性互动、控制与异议之间的张力以及整合机制、社会结构的组合最优化、从人民主权到公民自决权、程序性要件中的意义嵌入。
本书把强烈的忧患意识转化为深沉的理性思维,对困惑中国一百余年的制宪、改宪、行宪的问题群进行了深邃中肯的解析,在立论行文中始终保持分寸感,充分留意到在路径相关条件下进行体制转型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