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宪法私法化问题在我国是个老问题了,远有1988年天津“工伤免责”案,近有1999年齐玉苓案。学者以为,所谓
宪法适用只是合宪性解释,而非赋予
宪法以私法效力。该问题早已阐明,“正如冒领他人存款的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不是该他人依据
宪法所享有的财产权,而是该他人依据与银行之间储蓄合同所享有的债权性权益”。
人格权
宪法化须以
宪法私法化为前提。
宪法的直接私法效力说本来业已式微,在我国目前违宪审查尚未完善的初级阶段,更不值得提倡。否定人格权的私权性及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将其
宪法化并赋予直接适用的效力,将导致公、私法混同,法部门分工紊乱,以及
宪法的不合理膨胀。退言之,即便在直接效力说的背景之下,也不意味着
宪法基本权对私法权利的完全取代,而是以基本权补充私法权利的疏漏,
宪法权利与私法权利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以人格权
宪法化为依据否定其在民法典中的地位,依此逻辑推而广之,任何私法权利皆不复存在。例如财产权也在
宪法中有所规定,那么财产权岂不是也不属于民事权利了?当这些权利回归
宪法之后,可想而知,
宪法将成为诸法合体的国法大全。人格权
宪法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是被虚置的人格权;要么是诸法合体、公私不分的大
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