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2日初稿,7月4日改定,载《二十一世纪》总第72期)
【注释】 Cf. Daniel Bel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and his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 山崎正和《弹性个人主义的诞生》(东京:中央公论社,1984年)表明日本的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产业化和后产业化这样两个阶段。关于这种变迁在政治以及价值体系方面的表现以及欧美各国的比较分析,see Ronald Inglehart,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and his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详见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下卷第9章,特别是374页、441页以下。
有关的经验性描述,不妨阅读陈剑(编著)《流失的中国——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透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秦晖在“‘卖方缺位’与政治体制改革”一文中(收在他的文集《问题与主义》,北京:长春出版社,1999年,41-45页)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产权改革中对民主的需要更迫切的命题。
具体的事例及其分析,见何清涟“中国改革的得与失”《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第1期。另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披露的数字,2001年实际失业率高达10%,为近二十多年来之最;显示国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1994年超过0.43之后一路攀升,据估算2001年在0.46-0.47之间。参阅汝信等(编)《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有关报告。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62-166页。类似“苏丹制”的流弊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屡见不鲜,例如明朝的沈士柱对佞臣曾经有如下入木三分的刻画:“效吮瘫舐痔之行,媚衔宪握爵之人;具翻江搅海之才,行坠石下井之事,何求不遂,何欲不行?……以国为戏,于以知公之胆大而才小也”(《祭阮大钺文》)。
关于“后改革”时代的可能性和特征,吴国光在“改革的终结与历史的接续”一文(载《二十一世纪》2002年6月号)中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参阅季卫东“当前法制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19-21页、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页以下、222页以下。
据最高人民法院前任院长任建新在第14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的报告(1988年7月18日)中关于审判方式改革的部分。
据全国法院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1997年4月16-20日)上散发的各地经验报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的讲话(1997年4月16日)。
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的若干意见》(1998年12月24日)。